龚健雅
■本报记者 陆琦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如今,GIS的S已从System(系统)发展为Service(服务)。”在日前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京师地理讲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如是说。
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是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空间信息。“数据、软件、知识、模型、传感器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资源,都可以放到网络上进行共享服务。”龚健雅介绍说,支持未来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则是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网,即GSW(Geospacial Service Web)。
据了解,GSW是一种基于网络服务技术和互操作方法,能使空间数据、处理软件、传感器和地学知识进行共享与交换的平台。
相比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GSW通过以网络服务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借助高智能中间件整合多样的地理信息资源,实现异构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在线服务,从而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各种信息。
从专业技术领域走向社会化地理信息服务,GIS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美国的“谷歌地球”、中国的“天地图”便是很好的例子。
“天地图”是我国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其中的中国数据尤为详尽,覆盖了从宏观的中国全境到具体的县市乃至乡镇、村庄,数据内容包括不同详细程度的交通、水系、境界、政区、居民地、地名,不同分辨率的地表影像以及三维地形等。
“在中国境内,‘天地图’可以超越‘谷歌地球’。”龚健雅表示,“关键是它解决了国家、省、市节点的服务聚合。地理数据将来会交由各地自行维护,第一时间更新变化,这是国外做不到的。”
龚健雅说,基于公共服务平台最大的好处,是应用系统开发方便了很多,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政府管理或商业应用,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比如国家减灾灾害应急系统,实现了灾情专题数据与地图服务的聚合与集成。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灾情数据,还有灾情的地理分布,一目了然。
他同时表示,具有地理空间数据实时调度与获取、自动处理与智能服务的传感网服务,是地理信息服务的最高阶段和发展方向。
据介绍,地理空间传感网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包括:自主的、任务可定制的、动态适应并可重新配置的观测系统;一组遵循特定传感器行为和接口规范可互操作的网络智能服务;通过过程模型,沟通异构传感器系统、模型与仿真和决策支持系统之间的桥梁。
龚健雅还提到,传感器的接入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通过在城市中建立大量的传感网,对城市基础设施与部件状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状况、城市能源供给状况、城市交通状况、水资源与环境状况等进行监测,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从而为城市建设、管理与应急响应作出智能决策。”
他表示,地理空间数据网络服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标准和规范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剩下的问题是推广应用。相比之下,传感网服务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单项关键技术已经获得突破,但协同观测与智能服务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2-12-2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