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永明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2-3-2 15:34:05
选择字号:
H5N1大争论:危险的论文,还是危险的先例

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详细讲解如何制造具有高度传播力病毒H5N1的论文,这件事在科学共同体内外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2012年2月17日接近中午,几只海鸥从温哥华会议中心巨大的落地窗外掠过,明亮的会议中心里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12年会正在召开。美国《科学》杂志的主编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博士坐在一间会议室里告诉到场的记者,他不会把那份“危险”的论文放在公文包里随身携带,事实上,他和同事们已经把论文在电脑上做了加密保管,并且告诉每个人销毁纸质版本,包括论文审稿人,以防止信息泄漏。
 
艾伯茨的这场新闻发布会是年会临时增加的项目,它完全就是关于那份论文的。那么,是什么论文让《科学》杂志如此如临大敌?事情还要从四个月前说起。

当前的状况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生物恐怖主义是一个现实的担忧,而大自然则有能力实施更大的破坏。(CFP/图)
 
去年,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荣·费奇(Ron Fouchier)及其同事向《科学》杂志提交了一份研究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报告成功地在实验室里面通过对禽流感(H5N1)病毒进行基因改造,让它们变得很容易在哺乳动物雪貂之间传播。在他们的研究里,病毒基因只要经过五次变异,便可达到最终效果。这五种变异此前已经分别在自然界中独立观察到过。无独有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流感研究者河冈義裕及其同事也向另一本权威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提交了一篇文章,报告了类似的研究。
 
“到今天为止,H5N1病毒还没有在人类之间传播。一些专家声称那是不可能的事。”河冈義裕在后来的一篇评论中说,“我的团组和荣·费奇领导的研究显示,H5N1病毒有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潜能。”
 
然而,由于两篇文章中直接涉及改造病毒的实验细节,使得它们成为了可能的双刃剑式研究,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安全顾问委员会(NSABB)于去年10月介入审查。这支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美国遭到的炭疽袭击之后,由数十名科学家组成,为的是防止科学研究结果被恐怖分子利用。
 
到了12月,顾问委员会给出了他们的建议:鉴于这些发现对于公共健康和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价值,建议发表其基本结论,但不包括草稿中方法学的和其他细节,以免“寻求制造伤害的人能够重复那些实验”。
 
这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安全顾问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发表此种建议。它立即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一审查行为是对学术自由的干涉。而顾问委员会亦承认,这种建议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从未有过的,而物理学家在1940年代的核武器研究中曾经遇到过相似的情形。
 
顾问委员会主席保尔·凯姆(Paul Kaim)是研究炭疽病毒多年的专家,他在建议发布之后说:“我想不出来另一种像这个(H5N1病毒)一样可怕的致病微生物。”
 
技术在快速发展,其中一些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可能被反向使用。“生命科学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是顾问委员会及其成员在不同的文章里重复写到的一句话。
 
危险的细节
 
禽流感第一次爆发是在1997年的香港,后来传向全球,并且发生变异,当前的禽流感病毒已经与1997年香港的毒株不同。尽管禽流感可以由鸟类传染给人,并不会人传人,但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担心后一种情况的发生。病毒学家们的共识是,假如这种病毒变异后能够人传人,那将会带来一场巨大的灾难。国际权威的禽流感专家罗伯特·韦伯斯特(Robert Webster)在2003年曾断言:“世界正摇摇欲坠地处在一次大流行病的边缘,它可以杀掉人类人口的一大部分。”
 
预防这一灾难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障碍,即科学家并不清楚是什么让其他物种间的流感病毒变得能在人间传播的。这就是费奇等人进行他们的研究的出发点。他们在实验室中用自然界中本已存在的变异过程让禽流感变得能够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
 
“这一信息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在完成这些实验之前,并不确定H5N1病毒是否能够获得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现在这个信息已知了,社会就可以采取全球性的措施为自然界天然产生这样一种病毒而做准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安全顾问委员会1月30日同时在《科学》和《自然》发表了一份声明,解释其建议背后的理由。在这篇声明中,顾问委员会肯定了费奇和河冈两个团队的研究对公共健康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但同时,这份声明也指出,“存在正在增长的风险,同样的科学会被有意地滥用,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他们担心,改造禽流感病毒的具体信息一旦落入了错误的人、组织或政府的手中,可能会制造出类似的能够在人间传播的病毒。“一次流行病,或是有意释放具有传播性的高致病性H5N1病毒,可以给这个准备不足的世界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他们写道。
 
顾问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解释说,尽管到目前为止,H5N1病毒感染人是罕见现象,但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59%。相比之下,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率仅为2.5%。
 
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顾问委员会努力想要做到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达到平衡。所以他们最终建议文章的结论可以公开发表,但实验细节需要保密,只能提供给一部分需要看的人。
 
同一时间,顾问委员会主席凯姆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的期刊mBio上发表亦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他个人如何取得了一个“强硬的结论”,即“这个研究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它的传播应该受到限制”。
 
他提到,他的结论不仅仅来自专业经验,更包括对2009年H1N1全球大流行的观察。2009年的H1N1大流感已经证明人类没有办法去控制它,凯姆相信对于潜在的H5N1也是如此。“我们(上次)是幸运的,因为H1N1的毒力低,但当前最好的数据显示H5N1不是这种情况。在一个具有高度声誉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详细讲解如何制造具有高度传播力的H5N1病毒,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他写道。
 
在2009年-2010年的H1N1大流行期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0年11月的最后一次更新,到那时为止,世界上有77个国家共获得了仅仅7800万支疫苗。而且,所有这些疫苗都是在第二波流感发生之后才送到的。同样,在1957年和1968年发生的大流感中,美国的疫苗数量上太少、时间上太晚,以至于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这些情况让流行病专家相信,除非在疫苗方面出现大的技术突破,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疫苗,不然在下一次大流感中,疫苗仍然不会对公共健康发挥多大作用。

荷兰科学家费奇是论文的主要作者。

1 2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