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百年清华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于是,清华第十八任掌门人陈吉宁的“就职演说”便格外引人注目——“大学的根本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在于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早在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说法而后成为著名论断,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经常被学者们引用。
一个是旧清华的掌门人,一个是清华新百年的首任掌门人,时间跨越81年之久,所提出的治学理念,都围绕一个“大”字,不禁引发人们思考,大学到底为何称“大”?
梅贻琦所言之“大”,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大学不是倚仗大楼而成风景,而是倚仗大师而成风尚。言外之意,没有大师,大楼不过是钢筋混凝土、砖头瓦片而已。没有灵魂,又何谈育人?
陈吉宁所言之“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乃为梅贻琦老先生的治学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经过80多年,世界高等教育在变,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变。高等教育的“大”除了“大楼”之外,又多了“大门”、“大规模”,乃至“大官”。因此,陈吉宁先生才将目光聚焦于“学”,凡与“学”有关的,才是大学之本,重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我认为,陈吉宁先生此言正中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才是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产生了教育的需要,也才有了大学,那么大学教育还能把其他什么当做中心呢?有了这个中心,学者、学术、学风才有了明确的指向。事实上,有“学”,大学可立,可有风尚,有涵养,有品位,有傲骨,有名堂,有人类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之能力。无“学”,门再阔,楼再高,官再高,公司、官府而已。
隔代的两位掌门人都在“大”字上做文章;抑一种大,扬另一种大,深知一种大之危害,另一种大之裨益。都对一种大之广泛的“民间”影响力和哗众取宠的轻浮铜臭之气敲山震虎,对另一种大之谦恭自尊清傲推崇备至。81年,亦是一种令人钦佩与尊敬的接力与传承。
但是,清华再“大”,也只是一间学府而已,不能代表整片“森林”。梅贻琦先生所担忧的大学之“大楼”文化早已今非昔比。很多大学热衷于追求“另一种”大,热衷于追求“形式创新”,热衷于五花八门的“折腾”,偏偏遗忘了“学生”。这些大学的发展就像奔驰的“动车”一样,如果忽视了乘客的安全,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
让我觉得庆幸的是,从本次打破“院士”、“名人”的传统,大胆启用陈吉宁先生这样一个年轻“海归”学者做清华大学校长这一点,我已经看到中国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也传递出一个信息,或许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大学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去行政化”的风潮已然山雨欲来。
事实上,没有人把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视为“官”,他们获得人们敬仰的目光是因为其“专业”与“职业”。与我所在的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各类“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职业人”一样,我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在大学这座神圣的殿堂里将自己锻造成为“专业的职业者”。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校长都“脱下”官的帽子,显露出“专业的职业者”的本质时,他赢得的尊重与敬仰,是一生的,乃至像梅贻琦先生那样,是一世的,是“国际通用”的。
(作者系广东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