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就要着眼新时期,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此次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被许多人认为是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的关键词,在大学用人选人程序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现。200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面向全球招聘副校长,这是直属高校第一次公开面向海内外招聘副校长。同年11月,四川大学面向全球公开选聘副校长,所有副校长全部由公开选聘产生。200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20余所直属高校进行了副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学者的研究视野里,过去几年在副校长层面进行的公开选拔,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公开选拔大学校长“试水”。
2010年,通过公开选拔,50岁的杨延东从23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渤海大学的新任校长。遴选结果显示,定量评价的得分排名与评审组的定性评价打分排名一致。时隔不到一年半,公开选拔校长的浪潮席卷到了两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改革的意味明显。
改革重在创新,贵在突破,此次公开选拔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创新。比如,在公开选拔过程中,采用行家遴选、引入面谈形式等,这些探索为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和改进干部考核考察工作改革实实在在地趟出了一条新路。
去年12月31日报名结束后,20位报名者中有13人通过了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工作办公室资格审查。教育部公开选拔校长遴选委员会对13位人选进行了职业素养综合评估,评估在了解报名人员“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的基础上,重点评估报名人员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专业背景等与校长岗位的匹配度,确保让干得好的选得上、能力强的出得来。8人通过评估成为面试人选,公示后参加面试。
“公开遴选在程序上有三大要素,一是遴选专家的权威性,二是遴选方法的透明性,三是操作程序的严谨性,这次在这些方面做得都不错。”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延保长期在高校工作,在东南大学和中山大学都组织过校内副校长的公开遴选,他认为,相比之下,这次教育部直接面向海内外公开遴选两所直属高校校长,权威性、系统性更强。“通过公开选拔实现高校人员结构的优化,就必然要走出校园,不能被学校的框框限制住人才选拔的视野。”
“面谈的形式特别好,问题虽然是随机提出的,但都是遴选专家经过深入思考的,最能考查参选者包括知识深度、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参选者、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深有感触地说。
遴选专家组成充分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此次公开选拔的一个鲜明特色。遴选机构组成、工作程序、试题命制、人选产生等,无不充分体现了这个特色。在遴选委员会24人的“阵容”里,遴选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的部领导担任,副主任均为直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高校干部管理部门负责人,其中20人来自学校,占遴选委员会成员总数的83.3%。遴选委员会成员既有熟悉高校情况、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又有熟悉校长岗位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既有熟悉行业特色的国内著名院校负责同志,又有熟悉学校情况的校内干部师生和校友代表;既有主管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又有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同志。遴选委员会的组成既涵盖了校内各方面代表,又保证了由同行专家选人,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和代表性。
“对每个参加面试和面谈的人,我都认真提了问题,这是对公选、对参选人的负责。”李延保和其他遴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一起,全程参与了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和面谈阶段的工作办法、评分标准的集体讨论,面试临时题库的建立和随机抽题的过程,并经集体讨论产生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遴选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保证了遴选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推动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试点,教育部等于把自己放在了教育改革的风头浪尖上,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的任用是最敏感的。但是,教育改革一定要向前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有所担当,就要迈出这一步!”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此次跨校、跨区域来参加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的公开选拔,除了对这所学校的向往,亲身参与教育改革历史性一步也深深吸引着他。宋纯鹏认为,教育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目标,都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支撑,其中,大学校长的选拔制度是非常敏感的部分。“今天这一步是历史性的,我也是亲历者。”
“我们现在搞这种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东北师大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学校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遴选委员会成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付强,把公开选拔校长看作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付强说,公开选拔真正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从发布公告、资格审查、综合评估,到面试、民意测验和组织考察,此次对公开选拔各个环节的科学设置,都显现出大学校长选拔方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此举也被很多参与此次两校公开选拔试点的专家、校长认为是促进我国大学校长选拔方式进步和成熟的积极尝试。要从单一的形式中走出来,以更符合大学教育规律的方式选拔大学校长。
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大学校长,实现了在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范围内发现优秀人才、选拔优秀人才,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好中选优”,为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中,来自地方高校和党政机关的报名人员占报名人数的近70%。
同时,为使此次公选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公选办公室结合高校实际以及校长岗位要求制定了《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试点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各阶段工作。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公选办公室在对直属高校副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借鉴了境外部分大学遴选校长的有益经验,调研了有关地方公选省属高校校长以及中组部、国资委公选央企高管的做法。根据工作方案,此次公开选拔校长设置了报名、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组织考察、决定任职人选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配套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和程序。
“参加面试大会,听参选人讲自己的规划,可以让师生对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预判,可以说是校长和师生的一种双向互动。”遴选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鲁篱对记者说,这次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本身,表明高校管理体制正向民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体现出变革的动向。在西南财经大学的试点,更让广大师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在教育部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下,高校治理方式的变革。
李延保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生命体,大学校长不是孤立的学术研究者,而是要融入到大学的文化之中,和学校领导集体、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教育思想。因此,遴选过程中听取学校的民意,让学校各方面代表广泛参与是很必要的。“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在高校选人用人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进而带动高校内部其他管理制度活力的增强。”李延保说。
1月12日下午,从面谈考场出来的参选者、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卓志,坦言自己有一种做学生的感觉。“参加公开选拔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和感受,比较公平,请专家参与选拔,从不同的视角、角度考察,让自己能够跳出学校的圈子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启发了我的治校思路。”卓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