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大会召开。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共同建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任院长。
一所学院的成立大会,却聚集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及多位教育界、金融界的“大腕”。这所金融学院,有着什么样的特殊魔力?
特殊管理机制
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促成金融与教育界的强强联合
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的学校。自1981年9月成立以来,为中国金融界培养出了大批中坚力量,被誉为“金融黄埔”。
如今,五道口金融学院在管理机制上也将继续创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特殊”机制,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甚至是“子弹”:
该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否冲突?党委的领导地位如何凸显……
为此,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与吴晓灵都强调,“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学院层面的尝试与创新。理事会作为学院的最主要领导,主要负责制定学院的重大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目标,审议和批准学院发展规划,指导制定学院财务规划。学院院长与副院长的人选则是由理事会推荐,经过清华大学人事任免的制度程序之后,由清华大学校长聘任。
据了解,首届理事会成员的构成,除名誉理事长刘鸿儒和理事长吴晓灵外,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程建平,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代表、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万建华,以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校友会会长、东英集团董事长张志平等。
“这种做法旨在从体制上保障发挥业界与学校的优势,将教育界的强和业界的强联合在一起。”吴晓灵介绍。
特殊培养模式
保持“迷你”风格,借清华理工富矿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
每年硕士招生不超过70人,博士生不超过15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30年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保持着“小而精”的特色,30年来仅培养了2000多名学生,并始终坚持硕士研究生一律脱产、不招收在职硕士的原则。
据了解,五道口金融学院依然坚持不重数量重质量的育人理念,将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作为“主业”。
显然,五道口金融学院在教师的聘任、学生的培养上都是有着一些“特殊政策”的,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尝试。
五道口金融学院未来将在全球招聘一流的教学师资与研究人员。五道口金融学院筹备组主要成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廖理说,在学术研究方面,五道口金融学院主要从事金融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案例研究,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分析与咨询;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开展金融学硕士和博士、金融专业硕士、金融MBA与EMBA的学历教育,不开展普通的MBA和EMBA教育,不招本科生。
“我们依然会保持‘迷你’风格。不办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但是会考虑将来开设有关的双学位课程。清华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大学优势,特别是有很好的理工科生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认为本科学理工、研究生再学金融是培养金融人才的最好路径。”吴晓灵说。
“未来,我们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有一个设想,就是把原有的70人硕士班改革为50人规模的博士预备班,以全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夏令营+面试’推荐录取的形式招生,第一学年末进行转读博士生资格考试,最后录取20—25人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廖理说,在进入博士阶段后,学院将争取使每个博士生能在毕业前到国外著名大学交换学习1—2年,同时也会尽最大努力为在国外交换学习的博士生争取到在国际金融组织实习的机会,为国家培养通晓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后备力量。
对于媒体关于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从局级单位“降级”为处级单位的提问,吴晓灵坦言,“在大学,不应该讨论官大还是官小的问题,高校真正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打破官本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