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倩 叶雨阳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5-11 17:55:07
选择字号:
中国首位论文博士徐大懋院士忆“读博”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大懋。中新社发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让“论文博士”风行网络的人。

徐大懋院士在广东实验中学举行精彩的讲座。

徐大懋与广东实验中学学生交谈。

读博士,当时(1986年)是清华找到了我,而不是我找他!如果不是他们找我,我没有想过读博士的。———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徐大懋
 
正式答辩之前有一个预答辩,接受几位导师的提问,而正式答辩则设在清华大学一间大教室进行,底下座无虚席。中央电视台也来全程录制了答辩过程。———徐大懋用“辉煌”二字形容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
 
“论文博士”本身是好事,但目前社会追逐学历蔚然成风,高校已经无法独善其身。———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如果不加以控制,使论文博士的招生工作蜂拥而上,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论文博士”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前,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开展此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词。———1999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
 
“读博士,当时(1986年)是清华找到了我,而不是我找他!如果不是他们找我,我没有想过读博士的。毕竟当时我年纪这么大了(其时他51岁)”。昨晚(5月10日),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徐大懋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是回忆。徐大懋没想到自己会因“论文博士”这个头衔突然间“暴得大名”,其实他早就名闻天下了———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岭澳核电站时,还专门和这位院士校友唠家常并合影。然后此次记者找到他,却是因为另外一个名字———徐景颜。
 
“谁是徐景颜?”5月1日20:37,尽管是在假期正酣时,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这条发在新浪的微博依然在短时间内被转发了2079次,直指高官高学历获得的质疑成为了一道刺激“微博愤青”神经的新涟漪,“今天一老师告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听闻大惊,我立查询。2010级确实有位徐景颜,竟是我同班同学!但询问同学均说从未见过,故推测可能为在职。”王进文在微博中愤愤不平地告诫母校:“勿滥发文凭,危害一方!”网友评论也一面倒地站在王进文一边,有网友幽默地“同仇敌忾”道:“哥们儿,有些事你懂的。”
 
事态以惯有的网络传播形式失控式扩大,很快,教育部表示将对此核查处理。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也站出来辟谣: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确实是该校法学院在读博士生,但他并非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研究生”,学校对其培养方式不同。因此,徐景颜与“全日制博士生”王进文并非同班同学。
 
如此解释,并未获得一众网友的认同。新浪微博ID为丁道勤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驳斥:“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表示,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教育部‘决不手软’。”而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在“辟谣”中却声称“徐景颜所在的班就有10多人是论文博士,多为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中国到底有没有“论文博士”?“论文博士”是否变形沦为了“进修”“镀金”的捷径?在国际教育界备受推崇的“论文博士”此番在中国的“虎落平阳”究竟是这一培养模式之过还是中国教育制度之错?
 
诸多焦点疑问,南都记者通过多方调查随读者一起剥茧抽丝。不可否认的是,不管结论如何,圣洁的象牙塔已然被“论文博士”这个网络热词推向了“权钱结合”、“学术腐败”的风头浪尖。
 
中国“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由来
 
我国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始于198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向有关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符合条件者经过一定的程序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为了尽快开辟一条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的渠道,要扩大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其中,就包括“论文博士”,条件是“凡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通过本人的工作实践和刻苦自学钻研,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上作出成绩,提高了业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申请‘论文博士’”。同年,经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鹏批准,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试点招生“论文博士”,接受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当年一口气就招收了17名。徐大懋即其中之一。
 
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的自述
 
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徐大懋用“辉煌”二字形容自己的论文答辩———
 
“正式答辩之前有一个预答辩,接受几位导师的提问,而正式答辩则设在清华大学一间大教室进行,底下座无虚席。”徐大懋对当年的细节历历在目,“当时场面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还来了几位学术上的大人物”。徐大懋向记者强调,“中央电视台也来全程录制了答辩过程。”
 
在一旁的徐大懋太太插话告诉南都记者,“事后在东北老家我们还看到了这个节目。”
 
徐大懋这个中国首位“论文博士”称号的获得,有点误打误撞。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的蒋滋康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清华读博士,徐大懋想都没想就以工作太忙拒绝了。让1983年就升任哈尔滨汽轮机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头去读书,的确不太可能。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清华给予的答复却是:不用来上课。面对“天上掉大饼”的如此好事,徐大懋欣然同意。随后徐大懋参加了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徐大懋回忆道,“考官是清华的几个导师。”
 
徐大懋告诉南都记者,他一年之后便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文的具体题目已记不太清,但内容就是平时工作的经验总结。不过记者查到他的论文,叫《大功率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设计》。
 
徐大懋说,学校经过讨论同意其提前毕业,所以1987年他便被清华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招收的首批17个“论文博士研究生”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成为我国以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到博士学位的第一位“论文博士”。
 
徐大懋向南都记者坦言,自己从没在清华上过一天课,但经常和导师们交流。他当时的导师即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曾任中国能源学会会长)还曾亲赴哈尔滨指导过他,“还去过我家呢”。
 
虽然清华大学第一步就迈得不小,但徐大懋的博士学位并非“走过场”。从徐大懋的简历即可窥探一二,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就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徐大懋1983年出任哈尔滨汽轮机厂任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评为高级工程师。其领导设计并出口巴基斯坦的21万千瓦汽轮机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机械委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大懋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论文博士”的初衷,即“为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并已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基本达到硕士或博士学位水平,又离不开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获取学位的方式。”
 
对于推广“论文博士”的目的和意义,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验组曾撰文表示,目前国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较熟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管理,对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在理论和实践上,尚缺乏准备,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老化现象,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特别是在一些担任技术攻关的骨干人员中,对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更为迫切。
 
据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中国“论文博士”的创立是为能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年)刊登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时任副院长林功实访谈中,其强调“论文博士”的申请条件必须是“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并已作出突出成绩的大本或硕士毕业生”。
 
即使在目前该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公布的《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亦对申请资格明确要求“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本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已作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水平”。

1 2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