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今年提前批小语种专业招生,先后遭遇性别歧视的质疑。原因是小语种专业录取中,男女生的录取分数线不同,且女生录取分数高于男生。一些公益人士认为,这明显是性别歧视,还有的网友将这与“拯救男生”的话题联系在一起。
这再一次暴露我国高考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的严重弊端。在当前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中,大学要根据办学定位、社会需求、生源情况对生源结构进行调整,只通过调整计划方式实现,而不管计划怎样调整,都可能遭遇不公平、不公正的质疑。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推行大学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对于小语种专业为何分男女生设立招生计划,相关学校的解释是,近年来小语种专业的女生数量占到学生总数的80%以上,加之用人单位提出需要男生,因此,学校考虑在提前批招生中分男女进行招生。从这些学校的招生计划看,女生的招生计划其实远多于男生,但由于报考女生多、成绩高,最终的录取分数还是女生高于男生。
单从录取分数看,如果男女生不分列计划招生,这一专业的招生中,将全部招到女生,而无法招男生。对此,有网友认为,这是“分数公平”的结果,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面对这种情况,大学有无必要根据生源结构作适当调整?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生源结构多元化出发,大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整个专业全部是女生,并不利于这一专业的教育发展,以及协调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对生源结构进行调整。方法有三。一是取消小语种专业招生,实行语言大类招生。有人建议,大学在培养时,应拓宽专业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即便不能到与小语种对口的行业就业,也不影响顺利就业。按照这一建议,大学就不该招收小语种专业,而该按语言大类进行招生。这可以作为小语种专业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是坚持小语种招生,按男女单列计划。客观而言,小语种专业的教育,更倾向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坚持就业导向,如果社会需要一定的男性从业者,可教育机构却无法培养,其原因是无法在招生中录到男生,这定然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在当前的招生录取制度中,如果大学坚持窄口径招生、培养,那么,能够想到的办法就只有调整招生计划,分男女生单独列计划招生了。毋庸置疑,这必然会造成两条分数线的后果,引起女生及关注性别平等者的不满。因此,相对于语言大类招生来说,按男女单列招生的操作比较简单、粗暴,属于“无奈”之策。
三是打破计划录取体制,实行基于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在计划录取制度中,人们的公平观,简单地说,就是“分数公平”,而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也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在计划上做一点点文章。这样的招生制度,结果是大学招生标准单一,大学办学千校一面。要让大学在招生中招到适合自己办学定位的学生,自主地根据生源情况,调整评价体系,就必须推进大学自主招生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国大学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多元评价体系,只能用简单的计划方式调节。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这种计划招生方式,需要应对的却是市场化的就业选择。
与男女生分列计划招生类似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学的招生中还有不少。比如,国家为补偿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院校的机会,在贫困地区新增了重点院校招生计划,放在各地提前批录取,这也引起一些舆论的不满,认为这是对城市学生的“歧视”;再就是,针对农村学生上名校机率远低于城市学生的情况,有人建议在高校录取中,适当降低农村考生的录取分数,这也遭遇很大的阻力。
美国大学在招生中,对申请者进行评价的指标达到16项之多,其中就包括多元化指标,学校为促进生源的多元化,会对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多元化评分,以改变学校生源单一的情况,同时校正缺陷并促进教育公平。如果我国高校也实行这种多元评价,就不可能按照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录取学生,而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并结合大学的办学定位进行录取。
当然,很多人对大学实行多元评价没有信心,认为离开了刚性分数的约束,招生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性别歧视,会被多元标准所掩盖。这个问题就要看怎样实行多元评价了。首先,大学实行这样的多元评价招生,需要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校内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具体来说,招生战略应该由大学理事会决策,招生标准应该由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并监督招生部门落实、执行;其次,大学的多元评价体系应公开、透明,每个被录取的学生的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
《中国科学报》 (2012-08-01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