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程春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25 9:54:38
选择字号:
杜珍:马铃薯地里的育种专家

 
■本报记者 沈春蕾 程春生
 
跟马铃薯打交道有20多年了,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杜珍已经成为薯类育种专家。然而,当这位专家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农民”这个词在记者的脑海中闪过。
 
一天从早到晚,工作时间长达8小时以上,有时候在地里一蹲就是半天,比农民干农活的时间还要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杜珍说:“抛开职务工作,我就是一个农民。”
 
除了拥有“农民”朴实憨厚的外表,杜珍还有着农学专家特有的坚持。长期以来,他致力于脱毒马铃薯种薯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培育脱毒薯种
 
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体内容易积累病毒,会导致其品质变差。
 
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如果出现茎秆矮小、叶片卷曲发黄、产量逐年下降,就意味着马铃薯的薯种发生了退化,很可能是由病毒侵染薯块造成的。“薯块本身是下一代种子,一旦染病毒加上自身的无性繁殖,将难以通过重新育种清除病毒。”杜珍说。
 
这时候就需要对染病毒的马铃薯进行脱毒,提高薯种质量。1989年,杜珍开始从事脱毒马铃薯薯种的培育。
 
从提取马铃薯顶芽到试管育苗再到培育出原原种,马铃薯脱毒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杜珍介绍,为了保证完全脱毒,必须取薯块0.2~0.3mm的芽顶尖,放到试管营养液中进行培育。
 
“在试管培育出幼苗后,还不能直接下地,因为茎株抵抗能力不够强,可能会感染病毒。”杜珍说。因此,这些茎株将集中在特殊的网室进行隔离培育,直到生长成原原种,才可以下地。
 
杜珍告诉记者,收获原原种需要一年时间,而市面上出售的多数是二级种薯,即在原原种基础上经过了4代的繁殖,差不多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优质的脱毒马铃薯薯种才会在市场上销售。
 
如今,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不仅培育了优质的脱毒马铃薯薯种,还培育出了淀粉含量高的微型薯种,以适应市场需要。据杜珍介绍,优质的一级薯种在市场上能卖到3元一斤。
 
杜珍认为优质的薯种需要亲自栽培。虽然原先我国曾尝试引进国外的一些优质马铃薯品种,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物种的培育情况并不是很好。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并将这项技术推广下去,将会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杜珍说。
 
耐住农地寂寞
 
在马铃薯地里一待就是20多年,从原来偏僻的郊区农地,到现在宽敞便利的实验田,虽然是从一块地换到另一块地,但杜珍还是发现了很大差异。
 
“科研需要物力和财力支持,以前条件艰苦并不担心,最害怕的还是没有经费。”杜珍告诉记者。
 
作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下属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获得了省农科院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如今,研究所每年获得的国家项目拨款也没有间断过。
 
手中掌握很多薯种资源,杜珍一心想着能尽快推广出去。“从育种到推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只关心我的技术,市场将由研究所统一推广。”就像一个朴实的农民一样,杜珍的话同样质朴。
 
无论风吹日晒,杜珍都坚持下地,有时候盯一株茎株就得半天时间,从取样分析,到数据的记录整理,都需要亲力亲为,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每株茎株的生长情况。
 
如今,已经带了不少学生的杜珍也发现,虽然年轻的农学人才很多,专业技术水平也很高,但能吃苦耐劳的并不多。“农学的理论来自课堂,实践来自农地。”杜珍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能坚持下地,而是更愿意待在实验室里。”
 
在炎炎夏日,一顶草帽,一个板凳,杜珍就能跟马铃薯相处上一天,不断地观察、记录、比较、分析。他也经常鼓励年轻人参与干一些农活。在山西省农科院,很多农学专家走出来几乎跟普通农民差不多,然而很多都是各专业领域的专家。
 
相比一些事务性的会议,杜珍更愿意留在地里观察自己栽培的薯种,他觉得科研虽然会枯燥,尤其是对着土壤和茎株,但这其中的乐趣也只有参与了才能体会到。他告诫年轻的农学人,要成为农学专家,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
 
《中国科学报》 (2012-08-25 B3 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