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9 9:55:26
选择字号:
30年来共有500万尾中华鲟被放流
 
30年,500万尾,这样的放流数目并未扭转中华鲟种群数量的下降趋势。今年,又有2000尾人工繁殖的超两岁大规格中华鲟被放流。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4月中旬的宜昌,2000尾人工繁殖的大规格中华鲟被放流,它们将顺着长江投身大海。这些中华鲟是2011年繁殖的子二代个体,超过2岁龄,整体长度超过70厘米。
 
30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累计放流56次,共放流中华鲟500万尾,但如此大规模、大规格放流中华鲟还是首次。
 
“不过长江的中华鲟种群数量规模并没有因为人工繁殖而增加,如果长江的环境不改变,中华鲟的情况只会恶化,而且越来越严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500万尾
 
2013年10月底,中科院水生所、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所、水利部水工程所四家科研单位联合监测中华鲟在葛洲坝产卵场的自然繁殖情况时,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
 
“这么多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没有得到有效恢复。”高勇说。
 
不过,在专家们看来,这并不表明人工繁殖流放没有价值。
 
“其实500万尾的放流数目并不算大。在1997年突破人工培育苗种之前,放流的都是刚刚孵出的小鱼苗,而10厘米以上的中华鲟,近几年每年也就放流几千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告诉记者。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告诉记者,放流500万尾鱼苗,其实只相当于野生条件下五六条中华鲟的繁殖情况。“一只中华鲟可以产卵上百万颗,小鱼苗在成长中死亡率很高。如果放流的是大规格中华鲟,个体的成活率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人工养殖的成本也会增加。”
 
“人工繁殖和放流对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的贡献受到放流规模和规格的影响。”危起伟说,人工繁殖对恢复中华鲟种群有贡献,但只是辅助的,放流10万尾10厘米左右的中华鲟,其贡献率也只能在10%左右。
 
近亲繁殖
 
尽管目前人工繁殖对种群恢复的效果不显著,却也耗去了科研工作者不少心血。
 
“以前人工繁殖中华鲟,必须要从江里捕捞成熟的中华鲟,然后将鱼卵取出来进行繁殖,近几年,已经不需要从江里捞野生的鱼,可以通过人工方式让成熟的中华鲟繁殖,并将幼鱼培育成熟。”刘焕章说。
 
2009年,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取得成功,可以人工培养出子二代中华鲟,无须再打捞野生中华鲟。
 
“现在我们已经攻克了催产时机掌控、苗种培育等技术难关,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的规模已经逐渐接近自然繁殖的规模,每年每组中华鲟可以繁殖20万尾以上的鱼苗。世界上能达到这个规模的并不多。”高勇说。
 
不过,人工繁殖中华鲟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要害的问题是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人工繁殖的中华鲟谱系太单一,会造成近亲衰退,而且与自然状态不匹配。”危起伟说。
 
高勇介绍,中华鲟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华鲟的保护遗传学工作,建立现有亲鱼的遗传谱系,并在人工繁殖组配时努力避免近亲繁殖。
 
即便如此,“人工繁殖的中华鲟谱系与野生自然条件中的相比还是较为单一的。”危起伟说。
 
此外,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的野生性状和环境适应性也让危起伟担心。“好比人工养育的老虎放归山林,它可能不会捕食。”危起伟说。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我们还在做中华鲟的海水适应性试验,担心淡水里养出的中华鲟不能适应海水环境。”高勇说。
 
能否再见
 
如今,高勇已迈入不惑之年,他最大的期盼是在退休前能与这些被放流的中华鲟再见一面。
 
作为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繁衍生息往返于长江和大海。每年夏秋,成熟的中华鲟会在长江产卵,幼鱼第二年到达长江口,并在海水里长大,直到性成熟后返回长江进行繁殖。雌鱼的性成熟年龄是15岁左右,雄鱼是10岁左右,如果幸运,此次放流的2000条中华鲟会在未来10年左右回到长江。
 
“放流工作持续了30年,最早的那批老科学家们都等着再见曾经放流的中华鲟。”说到这里,高勇有些伤感。
 
对于这些中华鲟来说,放流只是生命险路的起点。“它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人为捕捞。此外,还面临着长江水质的挑战、近海水环境的挑战、航运挖沙的挑战。”危起伟对这些中华鲟的命运颇感担忧。
 
“对物种的恢复,最好要恢复到让它能在自然环境下自己维持种群的生存发展。”刘焕章说。但现状是,即便它们能够活着回到长江,能否正常地“传宗接代”也是个问题。
 
“水电站对长江生态格局、水文条件造成了不可逆的改变,对于这些洄游性鱼类来说,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危起伟说,中华鲟的繁殖对水文条件十分敏感,水流量、水位变化、水温都会对其繁殖造成影响。
 
“此外,要想真正地保护中华鲟,不能只靠人工繁殖,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补偿性措施,比方说目前中华鲟的产卵场规模面积并不大,从理论上来说还可以扩大。”危起伟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4-2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