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梦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31 9:21:47
选择字号:
高自友:破解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探索者

 高自友

■王梦琪

“任何城市的交通承载能力都有上限,当前中国很多城市交通资源的供给远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即现阶段我国城市交通供需极端不平衡。”2015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高自友,这样解释当前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根源。

多年来,高自友潜心于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在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管理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系统化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在与工程管理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关注学科发展 对接国家需求

“自己的研究是为了什么”,高自友认为,这是科技工作者首先应回答的问题。他的答案是:既要关注学科发展,同时也应对接国家社会需求。

城市交通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待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由于人们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属性特征及内在的运行分布规律缺乏足够准确的认识,使得实际交通工程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到北京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高自友就将目光聚集到了交通科学问题的研究上,从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内在属性特征及运行分布规律等基础科学问题入手,寻求破解城市交通发展难题的途径,由此踏上了二十多年的孜孜探索之路。

寻找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

破解方法

“加强交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发现制约交通系统的基本规律,促进交通科学与交通技术的协调发展,使交通工程实践立足于更科学、更有效的基础上。这是破解交通拥堵等城市交通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高自友说。

20多年来,他与其合作者深入分析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机理,建立了道路混合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城市交通流在路网上的时空分布及控制方法,提出了可准确刻画交通拥堵的形成、传播与消散全过程的动态模型,为准确构建城市交通拥堵评价体系及交通信息预报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北京市地面公交调度指挥系统”,在奥运期间,为实现北京奥组委关于开闭幕式集散场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对外承诺提供了强力支撑(实际集散场时间为75分钟)。

2006年,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交通大学正式成立,高自友出任首任主任。10多年来,高自友及其团队系统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输组织优化理论与运行控制方法,构建了基于出行需求与系统节能的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理论模型,构建了面向出行需求与系统节能的调度控制一体化半实物仿真平台等。

2011年,高自友及其合作者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而且对建立现代交通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是国内交通科学领域第一个重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谈到取得的成果时,高自友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么多成果并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而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海军、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杨海、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林兴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唐涛、毛保华和关伟等都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也是他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合作的“老搭档”。

“坚持是成功的保证”

“我常常跟学生分享的一句话:坚持是成功的保证。学问做到最后,可能就是谁坚持下来了,谁就成功了。”高自友说。

提起高自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都会用到一个字,那就是 “忙”。他的学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吴建军回忆,在2005年申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的时候,高老师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才回家,大年初四又回到岗位上,甚至在生病时也打着点滴坚持工作。

他的学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孙会君表示,高老师总是教导学生,“做学问的前提是要学会做人”。他还曾把报上刊登的一篇有关学术腐败的文章复印了十几份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张贴在实验室的桌前,以示警醒。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也都以踏实严谨的作风投身于学习与研究中。

《中国科学报》 (2015-10-29 第8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