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胡璇子
8月上旬,安徽省涡阳县的农田里,一排排玉米茎秆粗壮,叶片浓绿,长势旺盛。
这让涡阳县农委副主任史晓云感到高兴。一年前,涡阳县玉米播种面积只有65万亩,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超过一倍,达到了135万亩。眼下,如果加强田间管理,今年玉米丰收在望,距离实现吨粮县的目标又进了一步。明年,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50万~160万亩。
在涡阳县实现玉米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有一只重要的农业科研力量在提供科技支撑。2015年初,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联合启动了STS(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系列对中低产田改造的科技计划,集成中科院的新技术和成果,对淮北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中科院把科技的力量融入粮食增产,通过科技服务为淮北增粮做出了示范。”史晓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作为“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县域科技增粮示范区,涡阳县正成为科技助力粮食增产的新样本。
战略布局改造中低产田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如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科学院农业科研力量不懈攻关的方向。在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就通过科技支撑盐碱地改造,对黄淮海进行治理,开启了“黄淮海会战”,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启动了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
“该项目瞄准的主要就是中低产田改造,保护18亿亩耕地和提升地力。”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回顾道,“在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下,中科院的农业科技力量瞄准农业产业的主战场,在继续做好科技支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第一粮仓’的基础上,积蓄准备科技力量,支撑改造位于黄淮海南片的中低产田‘第二粮仓’。”
2013年,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直接推动下,中科院、科技部等部门和相关省市联手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
2015年,为了探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和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联合启动了淮北粮仓预研项目。
在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研究员吴丽芳看来,该项目的实施得益于中科院在黄淮海区域长期的战略布局、科研部署和科研积累,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
“尤其是白院长关于黄淮南片第二粮仓的批示,对统一思想和认识,调动院地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年初,这个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院所的预研项目正式启动。
科技增粮的涡阳样本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通过反复调研和论证,选择了涡阳作为项目县域科技增粮示范区,提出在项目实施的2~3年内,以调整种植制度为突破口,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进涡阳成为安徽省继蒙城后的第二个吨粮县。
涡阳县是安徽省第二农业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365万亩,总产130万吨,2010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小麦单产千斤县目标,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小麦单产千斤县。
作为示范点,涡阳县具有土壤和生态气候的典型性。“土壤是砂礓黑土,保水保不住,排又排不出来,”吴丽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同时,涡阳地势低洼,地处黄泛区,旱涝灾害频繁。”
除了自然条件的制约之外,涡阳县实现吨粮县目标的主要障碍是大豆。
“近年来,由于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剧烈的原因,大豆苗期经常受到干旱天气影响,结荚少,后期又经常遇到多雨寡照天气,加上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导致大豆病虫害增加,因此开花少、灌浆不好,连续三年大豆都呈现减产趋势,部分种植区大豆绝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中科院“第二粮仓”项目组与涡阳县农委领导多次协商对策,拟将原有的小麦—大豆轮作调整为小麦—玉米轮作,建设和推广吨粮田。
针对涡阳缺乏玉米优良品种的问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玉米育种专家陈化榜研究员在楚店镇项目示范区引进示范70多个优良玉米品种,从中挑选适应性最好、适合机收、后期籽粒脱水快的优良品种在涡阳县推广应用。
同时,项目组还推广整套现代农业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品。将土壤改良、环保化肥、环保农药助剂、高效智能农机、物联网等一整套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打包示范,做到农民“用得起、看得懂、学得会”。
政产学研用合力打造淮北粮仓
对史晓云来说,中科院“第二粮仓”STS项目的提出与涡阳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
对项目的开展,涡阳县人民政府、农委给予了大力支持 ,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5年对玉米机播每亩补贴15元,对涡河以北补贴达每亩40元,全年全县各项奖补资金预计将超过3000万元。对于新购置的玉米收割机,将在原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补贴2万元,为规模种植玉米的农民吃上“定心丸”。
同时,涡阳县的农业企业也尽全力在经营方面予以支持,项目以安徽同丰种业基地为技术示范载体,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同时购买安装了六套粮食烘干设备,建设仓储面积37000平方米,仓储能力达8000万斤,为玉米烘干和收储提供支撑。
自从项目启动以来,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与安徽省农委、科技厅、涡阳县政府成立了专门协调小组。
为了扩大玉米种植规模,张正斌先后撰写了《关于推进涡阳县小麦—玉米吨粮田县建设》《加快玉米科学种植和吨粮县建设》等建议,并给农民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为了在涡阳树立吨粮田示范样板,项目组购买了生产上急需的激光平地机和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机各一台,免费供当地群众推广使用。
吴丽芳向记者透露,项目组正在与涡阳县人民政府合作筹建“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以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已经在涡阳形成了一种‘推进涡阳吨粮县建设,共同振兴皖北现代农业’的政产学研用的合力,”段子渊表示,“项目的进展是在院党组部署下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科学报》 (2015-08-05 第5版 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