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男
对中国来说,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少攻克科技难关、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成功案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都是属于中国人的荣耀,但中国还缺乏在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上技术成功、市场成功、商业成功的范例。
与导弹、军机不同,民用飞机不仅需要突破技术难关、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样机,更要取得市场成功,进而取得商业成功。对商用飞机来说,造出样机只是成功的开端,还要通过不断试飞、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改进设计,逐步满足民航需求,才能谈得上产业化。在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走向市场成功、商业成功这第二步、第三步,其技术和管理的难度、经营的风险甚至要比研制阶段更大。
既然这么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发展大型民用客机?这个问题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中国不发展大型民用客机,那么中国的航空产业就放弃了商用飞机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整个产业就永远是“残月”——航空产业的高投入,就无法通过商业市场的回馈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更无法通过商业航空市场的发展反馈,实现航空技术的持续进步。
放弃大型民用客机,也意味着放弃了民机产业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放弃了大型商用客机所涉及的诸多创新性技术的直接推动机会,更放弃了国内相关技术产业在这一领域进取的大好机会。
当然,中国也可以通过特定技术专项研究的形式加以发展航空产业,但没有大飞机这样顶层项目的“虹吸作用”,千头万绪的单一技术很可能最终因“目标方向不明确”而走入迷失。某种程度上,这种放弃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大型民用客机,对于中国不仅仅是航空产业面临的挑战,更是一项国家挑战。中国选择这一艰难命题,绝不是为了赢得一张所谓的大国标签,而是为整个航空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空间,确保这一产业不会走入死胡同。
接下来C919要做的是在继续开拓市场的同时,确保全球服务支援体系的迅速建成和高效运作,同时根据市场反馈对C919的后续改进持续规划。单就复合材料用量的提升方面,C919就有很大的性能提升余量,这将是工程技术人员下一步面临的诸多改进课题之一。
中国选择大型民用飞机命题,就是选择了一座我们从未登顶过的高山,如果中国不做这样的选择,依旧沿着过去的老路走下去,也就不会遇到如此多的难题。我们依旧可以用巨额外汇大规模购置飞机,依旧可以发展民航运输业,但这种暂安的背后,是诸多航空相关技术领域、航空产业乃至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空间的萎缩。在产业竞争的大格局下,一步一重天,中国应该也必须有这样的气度——我们就是要见高山。
(作者系《航空知识》杂志主编,本报记者赵广立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7-05-11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