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15 9:55:02
选择字号:
崔鹏院士:“防灾减灾”在路上

科技创新 振兴丝路

崔鹏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解决当今复杂问题与挑战的“金钥匙”,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之间交流合作的“推进剂”。其中,科研机构特别是国立科研机构,在科技合作、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智库建设等领域初露锋芒,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支撑,堪称拓展“新丝路”的基石。本报选取部分案例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王佳雯

5月10日晚9点,接到记者电话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刚刚在山地所为国科大前沿与交叉学科春季学校的国际学生上完“一带一路”国家防灾减灾课程,并连夜从成都赶到北京,为第二天的会议做准备。

“虽然课程到12号才结束,但从目前反馈来看,效果不错,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崔鹏高兴地说。

自2016年,中科院对“一带一路”相关科学研究进行布局后,崔鹏所负责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防控国际研究计划”推进得有声有色,这其中便包括人才培养工作。

除了即将结课的春季学校课程,崔鹏还在国科大等单位的支持下,开始招收“一带一路”防灾减灾方向的研究生。

“报名学生很多,希望今年开个好头,如果需求较强,学生水平也比较高的话,通过今年的尝试,希望为明年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崔鹏说。

2016年,崔鹏所负责的国际研究计划立项后,通过学术会议的方式,已经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学机构和科学家建立了联系。而今年,陆续推进的实质性工作让他变得更加繁忙。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也重点支持中巴经济走廊的专项研究,我们现在有十多个研究人员正在中巴经济走廊区域开展野外考察。”崔鹏说,现在仅中巴经济走廊风险评估工作已经组织起了由中科院山地所、西北院、生地所、岩土所、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等5个研究所,巴基斯坦4所大学、一个研究中心以及气象局与地质调查局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就中巴经济走廊的自然灾害及其风险开展协同攻关。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范围广,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和灾害特征也各有不同,这些地区减灾研究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崔鹏告诉记者,目前在我国“一带一路”先行先试区中巴经济走廊,他和山地所副所长陈晓清所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野外考察、数据分析等涉及当地灾害风险的评估与研究工作开展得紧锣密鼓。

除了与一线的科学家保持紧密联系,了解现场考察情况之外,崔鹏还在为“一带一路”减灾防灾的学术会议奔忙,其中便包括7月中旬即将在伊斯兰堡召开的“‘一带一路’减灾防灾暨中巴经济走廊减灾防灾学术研讨会”。

虽然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谈到前景乐观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培养,谈到日益落实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学研究,谈到即将召开的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安排,崔鹏语气中透出对研究计划的无限期待。

“这次在我国召开的‘一带一路’会议,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超过预期的效果,除了经贸方面之外,科技合作也一定会取得新突破。”崔鹏最后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2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