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15 20:40:39
选择字号:
美丽安康捧上富硒“金饭碗”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右二)一行调研安康“陕茶1号”

 

8月8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陕茶1号”双龙基地内,一派繁忙的景象。这里的茶农正在忙碌地剪枝,进行短穗扦插繁育种苗的工作。

“陕茶1号”是陕西省茶树主推品种,也是中国农科院与安康市委市政府进行院地合作的成功范例。经过5年院地合作共建,在中国农科院指导和帮助下,一些高端富硒农产品走出安康,带动了安康富硒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牵引安康乃至辐射带动整个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是日,院地合作又开启了新篇章。14个富硒科研创新团队在中国农科院首席专家的带领下,深入课题依托的35家企业和基地实地对接,首批12项富硒产业研发课题正式落地。“我们的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一个水平更高、功能更足、效果更好的,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绿色发展和促进精准脱贫的安康模式升级版。”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如是说。

富硒资源得天独厚

安康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辖1区9县,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这里森林覆盖率65%,是国家功能定位自然保护面积最大的地方。

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的环境之中。科学普查发现,安康以紫阳为中心,10县区土壤富含硒元素,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是全国富硒茶、绞股蓝之乡和优质烤烟、魔芋、蚕桑生产基地。由此,安康被誉为“中国硒谷”。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汉江在安康流长340公里,常年流量25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6%。汉江安康段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灵蓄南国一派秀,势承秦巴二脉雄”是安康美景的真实写照,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尽管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安康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产业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安康市市委副书记、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院长鲍永能表示,富硒产业已经成为安康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实施产业精准脱贫、实现经济腾飞的首选产业。

目前,安康已形成富硒粮、油、茶、水、菇、魔芋等70多个品系,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33家,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已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富硒魔芋系列产品远销日韩、俄罗斯、英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安康“中国硒谷”地域品牌以及安康生态富硒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是强大后盾

2012年9月,中国农科院与安康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院地合作共建“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并建立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

“与中国农科院的深度合作,为我市做大做强富硒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安康市副市长、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鲁琦说。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以及多名主管院领导、专家多次到安康实地调研,为生态富硒农业会诊把脉,帮助安康编制了《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发展院地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为安康生态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按照规划建设目标,新建富硒农产品基地87.3万亩,孵化富硒企业46家,培育富硒品牌产品34个,直接经济效益26.1亿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十三五”安康富硒农业产业总体规划。

院地合作开展以来,中国农科院专家多次前往安康,开展富硒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扶贫工作,先后20余位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多次到安康田间地头、企业、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手把手培训和帮扶。中国农科院相关专家领衔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富硒新产品23个,转化科研成果10余项。

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叶所)研究员曾建明指导下,解决山区茶苗移栽成活率低,示范推广茶苗穴盘育苗技术;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指导建立山区茶园机械化管理示范基地;为保障富硒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影响茶树聚硒机理的深入研究。

“其中,‘陕茶1号’是我们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代表性,其生长势头旺盛、春茶发芽早、新梢芽叶肥壮、持嫩性强、滋味鲜醇、爽口回甘、产量高,而且抗寒性强、适应性广。2014年,被陕西省确定为全省茶树主推品种。”曾建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中国农科院的帮助下,我们的规模越做越大。那片山上的茶园全是我们的。”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水韵茶业)总经理王衍成指着不远处一片山坡自豪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该公司2017年计划出圃“陕茶1号”茶苗5000万株,扦插育苗10000亿株。

此外,在食用菌专家张金霞指导下,“葛根渣栽培富硒猴头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在平梁和蒲溪建立了2个猴头菇栽培生产基地和1个加工厂;“植物提取废渣与桑枝新型材料栽培富硒猴头菇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也已通过技术评审。

依托富硒龙头企业,由中国农科院7个研究所的9名专家领衔,在安康开展了“优质富硒猪肉技术研发与推广”“优质天然富硒茶技术研发与推广”“优质富硒玉米深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秦巴山区富硒食用菌产品研发与推广”“富硒魔芋种植基地建设及高端产品研发”等5个重点合作研发项目。

目前,研发出的“康硒谷”富硒猪肉已上市;加大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发让富硒茶品质明显提升。其他项目也破解了一系列生态富硒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精准扶贫的“安康模式”

富硒产业是健康产业、生态友好型产业,也是脱贫产业。

安康茶区传统上只采春茶,茶农每年采茶时间短,效益较低。2013年,茶叶所组织专家多次深入紫阳县茶区调研,利用他们研发的成熟技术和先进工艺及设备,指导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盘龙茶业)建起了年加工300吨的工夫红茶的“紫阳县古道工夫红茶加工厂”,以夏、秋茶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生产富硒工夫红茶。2014年工厂正式投产,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生产利润率达到30%以上。

如今,紫阳县利用夏秋茶采摘增加贫困户当年收入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目前全县276个茶叶初制加工厂中生产加工紫阳富硒红茶的厂达到95家,红茶生产量达到1800吨左右,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30%以上,每年可为茶农和贫困户增加夏秋茶收入2亿元以上。

2016年,中茶所与紫阳焕古庄园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春末夏初和秋季的大宗茶原料研发出优质绿茶新产品“硒香茶”。由于产品深受市场欢迎,2017年公司同等质量鲜叶原料较往年增长明显,其中仅一芽一叶鲜叶收购价2014年每斤增加70元左右,“开发‘硒香茶’真正实现了‘企业增收,茶农增效’的双赢。”该公司总经理刘小军说。

“通过专家指导协助我们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茶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我们直接带动当地9个村1414户贫困户精准脱贫。”盘龙茶业总经理孙洪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王衍成介绍,汉水韵茶叶在自身繁育种苗的同时还组织周边茶农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到建立母本种、繁育种苗的过程中,目前已投产母本园每亩仅卖穗条即可为农户增收1万元左右,每亩苗圃的产值可达5万余元。

在植保专家赵廷昌指导下,岚皋、紫阳等地开展了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示范推广新技术5000余亩等。尤其是在“魔芋之乡”岚皋县,发展特色富硒魔芋的益元农业农技开发有限公司则为72户贫困户208人增收22.5万元,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1080元。

考虑到安康产业链创新要素的整合和前景,中国农科院组建谋划了为12个产业服务的创新团队,另外还有2个公共创新团队。创建的12项富硒产业研发课题则涵盖了安康富硒产业全产业链,将带领安康富硒产业迈上新台阶。“此次组建的创新团队是非常有益的,梳理的12个支柱产业,都是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王汉中说。

这12项富硒产业研发课题包括:富硒水稻育种、富硒玉米育种、富硒马铃薯育种、富硒魔芋栽培与生理、富硒猪肉标准研究、富硒饲料标准研究、富硒食用菌栽培与生理、富硒蔬菜栽培与生理、富硒林果标准研究、富硒水产、硒土壤与肥料等。

鲍永能表示,中国农科院为安康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让安康富硒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安康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加快院地共建步伐,推动安康富硒产业发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