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启
日前,《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报告出炉,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崇民介绍,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速度趋缓。与此同时,大学生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3%。此外,201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7岁到19岁的学生体质状态,大学生下滑最严重。
针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强调,高校应因校制宜制定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安排必要的课时,确定相应的学分。针对高校学生关注的健康问题,精选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
这和解决大学生其他问题的思路一样,大学生创业比例低,于是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设立创业学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于是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可是,开设课程、设立学分就能解决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吗?开课非但不能治本,就连标也治理不了。解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必须分析其根源,全面改革大学的学生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拿学生体质下滑来说,表面上看是大学生缺乏健康的作息习惯,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途径之一,就是给他们上课、讲道理。可是,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去上课,包括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都不去上时,开设选修课能带来多大的改变?能选这门课且去上的学生,可能是那些本来就有健康生活习惯的学生,他们重视学习、成长,对大学开设的各种课程感兴趣。
大学应该思考的是,怎样让那些整天躺在床上,作息完全颠倒的学生走下床,有积极的大学生活规划。这不是开一门课的问题,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评价,迫使学生必须以勤奋、努力的态度投入大学学习,而不是整天浑浑噩噩。一篇媒体报道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打一夜游戏或看一夜剧,王晨感到头发蒙,筋骨酸痛。研究生读了一年,王晨的胃不好,颈椎也时常不舒服,谁都知道这源于他的各种“作”——轻易不下床,饥一顿饱一顿,昼夜颠倒。另一个是:已经毕业的梁昔吐槽起她的“奇葩”室友:每天就是坐在床上玩游戏,看综艺节目,饿了点外卖、吃零食,一个月洗一次澡,不讲个人卫生,更别说宿舍卫生了……
对于这两个例子提到的大学生,学校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对他们有用吗?需要深思的是,这名研究生可以白天整天睡觉,晚上打游戏、看剧,难道他的导师没有给他布置学习任务,不让他去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参加研究活动?在美国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都会有十分深刻的感受,就是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课程安排得特别紧,任务特别重也特别充实,哪有时间打游戏、追剧?就是晚上熬夜也是写论文、做案例。那位被吐槽的“奇葩”室友,每天坐在床上玩游戏、看综艺节目,这哪有一点大学生的样子?大学就可以这么轻轻松松地混吗?
对于大学上课,一直有不少学生吐槽,说老师上课枯燥没有意义。因此,大学里流行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样的说法。对于大学生逃课现象,大学也开始治理,比如要求教师严格点名,甚至有大学实行指纹打卡、“刷脸签到”。可是还是无法“吸引”学生走进教室。学生的态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当前重视学术研究的办学环境中,大学教师对教学并不投入,课堂教学缺乏创新,而且也不严格要求学生。在美国,包括社区学院和职业学院,教学质量都有较高的水准,原因在于,学校办学实行宽进严出,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评价。比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一门课要完成几十个单元的实验,学生必须到实验室做实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一门课老师要求必须读完10多本参考书,且参考书的内容、参与小规模的研讨课、研讨课的表现都作为课程评分的一部分。试问,如果我国大学也有这样的教学安排、设计、管理、评价,学生还可以整天待在床上吗?
可以说,很多大学生的懒散作风,与他们进大学之后学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有密切关系。假如一进学校,大学就明确告诉学生将实行严格的淘汰,强调教育质量;而且教师严格要求,课程难度大,学生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都“叫苦连天”,他们会变得颓废、迷失吗?有一位在加拿大读大学的学生说,他们的学习生活可以这样说,“只要学校选得好,年年像高考”,大学的学习节奏就如国内高三。如何让所有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张、充实起来,这是我国大学面对学生的懒散状态,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7-08-22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