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9 10:39:29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揭示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变化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8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团队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了全球陆地季风区极端降水随不同全球增温阈值的变化,指出若全球增温控制在1.5摄氏度,较之2摄氏度温升目标,将能显著减少对“危险”极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正式将“2摄氏度温升目标”纳入大会成果,并提出“力争把温升目标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上升1.5摄氏度以内”。较之2摄氏度温升目标,1.5摄氏度温升所能够避免的气象灾害风险和减小的影响,成为迫切需要国际科学界回答的问题。

利用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多模式气候预估数据,结合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的人口预估数据,研究团队探讨了从1.5摄氏度到2摄氏度、3摄氏度和4摄氏度等不同温升目标情景下,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人口的影响。

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对全球增温的响应表现为两方面,即平均态和变率均增加。因此,强度极强且影响力高的“危险”极端事件(如“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季风区对这类“危险”极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随温升而增加。

研究表明,若将全球增温控制在1.5摄氏度,则较之2摄氏度,这类极端降水事件所影响的季风区面积和人口都将减少大约20%~40%。极端事件的“危险”等级越高,1.5摄氏度较之2摄氏度温升目标能够避免的风险越大。因此,1.5摄氏度温升目标,较之2摄氏度温升目标,能够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事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这对于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的全球季风区尤为重要。基于多种极端降水研究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这一结论不依赖于“危险”极端事件的定义方法、RCP8.5和RCP4.5两类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人口预估情景等,且具有较高的模式一致性。

该项研究还比较了全球三大季风区极端降水变化的异同点,发现在各子季风区中,南部非洲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是受0.5摄氏度额外增温影响最大的敏感地区,这两个地区也是众所关注的气候脆弱区。

相关论文信息 DOI: 10.1038/s41467-018-05633-3

《中国科学报》 (2018-08-0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