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27 11:18:25
选择字号:
小事见真情,细节现风范——记导师董玉琛先生

①1984年,董玉琛(右二)参加中国国家作物种质库奠基典礼


②1986年,董玉琛(右)在内蒙古锡林格勒草原考察


③2010年,董玉琛(右)与学生仲干远合影


④2011年,董玉琛(左)与学生刘旭讨论作物种质资源工作。

 

■刘旭

敬爱的董玉琛先生是我的硕士与博士导师,受她教诲、在她身边工作整整三十年,是她把我带入了作物种质资源的殿堂,使我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种质资源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学者。导师对我的教诲与影响是难以用语言与文字来表述的,写下这段文字只是通过我与导师的几件小事,来见证董玉琛先生的培养之情与大师风范,同时缅怀我敬爱的导师董玉琛先生。

(一)初次拜见

我于1980年9月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师从戴松恩先生。入学后赴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基础课一年,于1981年8月回到北京进入实验室学习。当我向戴松恩先生汇报硕士论文实验计划时,他告诉我找一下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董玉琛先生,要一些当年秋天在温室种植的实验材料,并告诉我他已与董先生讲过此事。于是,第二天我忐忑不安地去见董先生。当我走进她的办公室,她微笑着与我打招呼,使我紧张的心情稍有松弛。我把导师的意见与我的想法简单地汇报了一下,董先生马上说她已知道此事,并为我准备好了要种的小麦材料,还交代了注意事宜,临走前还特意嘱咐我有事随时可以找她,不要客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董先生,她的慈祥、谈吐、热情、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终生难忘。

(二)发表译文

1994年我有幸成为董玉琛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虽然我在读硕士研究生时,由于导师戴松恩先生患病,董先生实际指导我,但能真正成为她的博士研究生,我还是由衷高兴。董先生为了让我专心科研,推荐我去美国开展合作研究。1996年10月我以高访学者身份赴美国开展研究,我向美方导师汪瑞琪教授详细汇报了董先生的设想与我的研究计划,汪先生让我先查一些资料,然后种植一些实验材料。在我查找文献时发现了一篇有关RAPD技术在种质资源应用的最新文章,我想国内可能也很需要这篇文章,就利用一个周末把它译成中文,然后寄给导师董玉琛先生,希望供实验室参考,同时提出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译文形式发表。此事办完后,我便投入到紧张的实验工作中。我1997年6月回国后发现,董老师认真地把此文进行了审校后,投到了《生物技术通报》,并得以正式发表,而译者仅有我一个人,使我再一次见证了长辈学者对年轻后生的关爱与大师风范。

(三)促膝长谈

在董玉琛先生的关心与大力举荐下,我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知道凭我的能力与水平实难名副其实,之所以当选主要是董先生的支持和种质资源队伍的托举,我只有努力工作,为种质资源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身心来报答导师与大家的厚爱。至于如何去做,自己却是比较模糊的,而此时董玉琛先生又一次为我指点未来。2011年6月,中国工程院召开院士大会,在院士会议期间,董先生专门找我长谈一次,主要讲述了她对作物种质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与设想,希望我能接过重任,与大家一起推进全国种质资源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战略性建议。这次长谈,为我在今后一段时间的科研定位及战略构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是这次长谈三个月后,董先生便因病突然仙逝,她对我未来的指点与嘱托,成为了希望我完成她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遗言。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团结全国种质资源科技工作者,把我国种质资源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绝不辜负导师的厚爱与期望。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报》 (2018-08-27 第8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