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多部门积累了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但部门监测网络分割,信息壁垒普遍存在;监测体系有待完善,数据互联互通尚存瓶颈;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健全等突出问题,无法满足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要求。
针对数据共享这个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建议,可以从初步试点开始。比如,在京津冀地区建立雾霾监测大数据平台,成立京津冀雾霾监测大数据平台办公室,统筹布局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测。
陈晓红建议,首先整合分散在京津冀地区各部门各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按照大数据平台框架重构,清洗整理已有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管理、共享和分析服务基础平台,为大数据平台应用提供支撑。建立大数据运维服务中心,形成运营调度、服务能力。
“再分地区,从局部到整体地推动大数据生态监测管理信息化平台体系化建设。”陈晓红表示,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筹整合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健全标准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