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怎么补短板
但在日常基础研究工作中,一些现象仍时有发生:好不容易申请了一笔经费,却因为不用置办高额实验设备、“钱花不出去”而苦恼;有的项目刚刚开展就面临中期考核,要填各种表格;尽管研究进展不如预期,却要发论文应付各种评价体系……这是现在基础研究经常面临的尴尬局面,也是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隐痛”。
孙丕恕代表:只为提交一份满意的议案
一年间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份、40多个地市,10余次到访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拜访、商谈过上百家知名企业,与各地政府、企业信息化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马不停蹄,“只为提交一份满意的议案”。
饶子和:筑牢“地基”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
在“卡脖子”问题已成国家“痛点”的当下,尽快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成为当务之急。饶子和建议,要像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那样,制定国家基础科学战略规划。“粮食储备与基础科学储备,都属于人们填饱了肚子就容易忽视,出现问题就追悔莫及的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领域。”
【蓝闽波委员】:适应能源发展形势,加快“大云物移智”等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陈赛娟委员】:当前重大科技项目或成果评审评估大多需要答辩。往往一个半天就有6到8个人上台答辩,每个人仅10或20分钟。评审专家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打分,还是很有难度的。
【丁奎岭委员】:要在高校院所周边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承接基地,以高校院所为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入企业和社会投资,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作。
这个问题,部长又回答了一次
3月8日下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如约走上“部长通道”,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这是他第二次站在“部长通道”上,并且又回答了和去年类似的问题,“也是科技部一直要回答的问题”,即如何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智能+”如何为制造业赋能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释放明确信号,“智能+”将接棒“互联网+”,成为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新动力。对于以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来说,“智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互联网+”到“智能+”的变迁,对产业界的信息化层级提出了更高、更深层要求。
未来十年左右 中国人的足迹将踏上月球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表示,随着今年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明年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等标志性工程的实施,中国将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