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硬核”科学知识有助合理防疫 |
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专题论坛举办 |
12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0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专题论坛在京举办,来自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国内外科学传播学者,就科学素质如何促进公众积极应对疫情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硬核的、事实性的科学知识能够帮助大家采取更合理的预防行为。”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楚亚杰在报告中表示。基于今年 3月展开的一项针对3000人(代表中国网民结构)的问卷调查,她与合作者还发现,我国公众除了科学知识水平(包括新冠病毒知识)上的显著差异,不同人口特征群体在不实信息鉴别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人们主观感知知识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取过度防疫举措,如“自服抗病毒药物”“增加维 C 摄入”等。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及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实疫情信息让科学家如何与公众互动,提升科学素养成为热议话题。“在美国也有同样的谣言,比如病毒来自哪里。”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学教授Bruce Lewenstei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这种时候,科学家在于公众交流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界限,他们的观点应该是基于普遍的知识和个人的判断。重要的一点是,和公众之间建立信任。信任是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传播正确信息的一个基础。”
此次论坛上也有报告表示,公众对抗疫防疫措施的积极性还与他们对国家的信任度有关。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与该校罗茜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对国家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国家抗疫表现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是否佩戴口罩、是否自觉践行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显著相关。相关研究还发现,中国公众越相信科学家和医生、越信任科学、越相信大众媒体,就越愿意采取积极的抗疫防疫措施。
不只是在中国,这种信任度对疫情期间的美国华裔群体也有类似影响。科罗拉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周硕博士在研究新冠对美国少数族裔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时发现,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阳性病例率最低。对此,密歇根大学传媒系助理教授吕航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这与在美华人的媒介素养不无关系。该研究发现,如果在美华人主要阅读中国媒体,就更愿意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如果阅读的是美国媒体这种意愿则会减弱。
此次论坛还聚焦了国家防疫政策措施对大众行为变化的影响,以及其他健康传播议题。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王国燕和合作者收集今年疫情初期中、意、美三国的防疫政策措施和大众行为大数据,发现严格限制出行措施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内会导致存在疫情的地区发生人口瞬时外涌现象,长期措施会使人口流动显著减少,有利于疫情控制。此外,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静茜利用眼动仪发现,宫颈癌病毒疫苗的新闻报道呈现方式与女性受众的认知形成了互作,图片信息与读图人之间形成了新的社会互动关系。
本次专题论坛是2020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一部分。论坛由苏州大学承办,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协办。论坛吸引了线上线下3000余人参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