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报告预计,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可能会在1年或2年内得到缓解,但是,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持续10年,甚至更久。”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在首都科学讲堂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几份调查报告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今年2月疫情最严重时,一项全国范围内的线上调查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是30%左右。随后,6月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新冠肺炎感染者中,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即使是康复以后的感染者,仍然存在这些症状。
以SARS后的情况作为参考,调查显示,SARS发生后3年,有一半的康复患者罹患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般而言,PTSD发作的高峰期为创伤后的2年。陆林判断:“未来3年左右,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情况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陆林带领的专家团队3次奔赴武汉,最久的一次待了近2个月。他们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案例中总结出歧视相关问题的特点。
例如,一位曾在医院工作的感染者康复后,因为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歧视,产生对社会的强烈失望。“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洗手、家人朋友不再和他一块吃饭,这些情况即使别人不是专门针对他,都会让他感到很痛苦、很崩溃。”陆林向《中国科学报》介绍。
对此,他指出,应当加强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新冠疫情及危害,减少因恐惧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并降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在遇到精神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治疗。
9月2日,“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在武汉武昌医院成立。“目的是希望以武昌医院为一个点,与医院和各级政府联合起来,把心理援助工作辐射到社区,最终能够进行精准干预。”陆林表示。
目前,在工作室推动下,武汉市各医院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随访,除了针对生理指标的检查外,新增了对心理健康的评估。在心理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患者,将由社区的“心理志愿者”进行长期关注。
陆林关注到的案例中,有一位69岁的老人,老伴与39岁的女儿都因感染新冠肺炎去逝,留下他自己和两个年幼的外孙。所幸,社区心理志愿者对他进行了密切关注,每天与他进行视频通话,关心他的日常起居,逐渐让他走出悲伤。
“这样能够变主动求医为心理援助上门,通过普查识别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分类诊断和精准干预,为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诊疗并长期随访,切实降低疫情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陆林指出。
陆林希望全社会各方能够共同努力,携手走出新冠疫情留下的心理阴影。
此次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