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度举办面向开发者的技术峰会 |
英特尔为何重新拥抱“超级英雄” |
|
2012年,人工智能领域奠基人之一Geoffrey Hinton的学生Alex Krizhevsky提出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在ImageNet大赛上一举夺魁,从而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时代。当时,他也只是开发者群体中的一员。
曾经,每年一度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是连接英特尔和开发者的一个重要桥梁,后来却一度中断。而今,随着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今年2月上任,这一窗口又重新开启。
对于开发者的价值,帕特·基辛格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看法。在美国时间10月27日~28日举行的英特尔On技术创新峰会(Intel Innovation)上,他表示:“作为最初IDF的发起者,我很荣幸今天能再次将生态系统的各位伙伴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科技的未来。开发者是数字世界中真正的‘超级英雄’,而数字世界是由半导体所支撑的。英特尔将一往无前,挖掘元素周期表中的无限可能,持续释放硅的神奇力量,并将这种力量赋能开发者。我们将携手开启一个全新的创新时代。”
在英特尔On技术创新峰会期间,英特尔推出了针对开发者的重点投入计划,包含升级了的开发者专区(Developer Zone)、oneAPI 2022工具包和全新的oneAPI卓越中心(CoE),旨在优化对资源的获取,并简化跨中央处理器(CPU)和加速器的架构开发。
其中,在开发者专区,英特尔为了让开发者能更加便捷地访问针对人工智能、客户端、云、5G/边缘和游戏等领域的参考设计、工具包和其他资源,推出一个整合的英特尔开发者目录(Intel Developer Catalog),其中包含英特尔关键软件产品,以及一个优化的英特尔 DevCloud开发环境,用于测试和运行在各类英特尔最新硬件(包括CPU、GPU、FPGA和加速器)的工作负载和多种软件工具。API 2022工具包拥有900项新功能,首次通过统一的C++/SYCL/Fortran编译器和Data Parallel Python为CPU和GPU增加了跨架构的软件开发能力,并提升了Advisor加速器性能建模能力。而oneAPI卓越中心则宣布新增11位合作伙伴,通过提供战略性代码端口、额外的硬件支持、全新技术和服务以及课程开发,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采用oneAPI。其合作机构和院校包括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英特尔中国区也进行了此次技术创新峰会的同步发布。这也成为王锐以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这一新身份出现的媒体“首秀”。今年9月,英特尔宣布王锐将接任今年年底退休的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全权领导英特尔中国区的所有业务和团队。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开场致辞。英特尔供图
在发布会上,王锐回顾了帕特·基辛格上任后的一系列新举措,如提出英特尔IDM2.0战略、公布未来几年详细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等。“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大家真的是可以感觉到英特尔重新回归技术创新,在产业界重新彰显实力,有一种王者归来的感觉。”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英特尔“老员工”的感受:“我们以这样的速度重新展现于业界,我感觉非常心潮澎湃。”
在她看来,“英特尔今天是在以跑短跑的速度跑马拉松。”不过,她表示,大家不用担心以这样的速度会不会跑不下去,“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跑,不是一个公司在跑。我们是和整个业界、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在跑,这个接力棒是不会掉的。”
宋继强院长接受采访。英特尔供图
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坦言包括英特尔在内,整个半导体产业现在都面临着两方面挑战:一是如何把摩尔定律的效应继续延伸、将大规模精尖制造继续推进下去所遭遇的技术挑战。二是由人工智能等应用所驱动的技术生态迁移所带来的挑战。
他表示,半导体技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如何再向前推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一个难题。不过,无论是从英特尔今年7月最新公布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来看,还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新技术所带来的空间看,“英特尔都有信心继续把摩尔定律往前推动,一直推动到埃米,即纳米以下这个级别”。
此外,在他看来,在技术生态迁移过程中,“谁能先把匹配新的应用模式的技术抓好,抓到合适的时间点上,谁就可以在下一波新的技术生态里占据很好的位置。” 因此,如果还抱持原来的“半导体优先”的思维,很可能会丧失掉一些更全面的视角。也正因为如此,英特尔现在将之调整为“软件优先”。而软件代表了什么?“它代表了我们可以更快地对接未来的应用,因为大量的解决方案要依赖于开发者写软件。只有知道这些应用是怎么演进的,有哪些是新的需求,才可以对接更底层的系统和硬件。”宋继强说。
宋继强坦言,从帕特·基辛格提出IDM2.0战略到包括计算、连接等在内的“四大超级技术力量”,英特尔未来的布局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给予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个新的生态打造起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