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7 20:18:00
选择字号:
霍勇委员:县域医疗急救和应急救治体系亟待加强

 

“完善我国县域急救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中全面健康要求的工作重点之一。”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霍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必须通过优化急救网点布局,提升医护人员救治水平,完善设备配置,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化平台等多种举措,建立高效、快速、规范、覆盖全域的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县域急救体系不成熟

目前,县域医院承担重大疾病诊疗重要任务,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关键环节,建立高效、快速的急救体系是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抓手。

但我国县域急救体系并不成熟,存在院前急救时间长、救治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尤其在心脑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

数据显示,我国近80%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于院外,一部分因为院前急救时间长,流程欠规范,死于居家或在去医院的路上。

霍勇认为,应从完善县域急救体系入手,在政策的支持下,统筹资源,优化急救网络建设,缩短院前时间,规范救治流程。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指挥型和依托型,各有优势与短板,大部分县域急救网络属于依托型,依托县域医院,调度能力有限,急救站点少、对于患者拨打120或下级医院要求转运患者的情况,大部分急救车从县域医院出车、往返路程耗费大量时间,使患者院前转运时间延长,影响患者预后。

并且,在院前救治过程中,部分县域医院急救车设备老旧、不全,不能满足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监护的需求,同时缺少远程网络传输设备,不能实现院前与院中的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影响患者的救治流程。

“救护车只发挥了转运患者作用,未能体现救护能力。”霍勇直言,包括基层首诊单位医护人员及120出车人员在内的院前急救人员诊疗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抢救及疾病基础救治能力。

多路径提升县域医疗急救能力

鉴于此,霍勇建议,第一,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发布急救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实施路径、依托县域医院为主体和乡镇卫生院为网点,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构建高效、快速的急救网络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技术投入。

第二,优化救护车网点布局和加大投入,缩短患者转运时间。各县域医联体综合考量服务人口、急救医疗资源、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创新急救网络运行模式。针对急危重症救治的时间紧迫性特点,可在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急救站点建设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能力,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实现从县域医院急救中心到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急救网络,根据就近原则加快120出车及患者转运速度,同时要严抓调度指挥,实现就近就急救转运。

第三,开展人员培训,提升院前基础救治能力,优化救护车设备配置。针对救护车院前救治人员开展规范化职业培训,提升救治员对各种急危重症的应急救治能力,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救治员职业证书。

同时,更新完善救护车设备,使其满足急危重症救治需求,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设备等,并配备、定期更新必需药品。

第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救治效率。搭建远程信息传输平台,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互通,实时共享检测数据及救治情况,便于院内医院人员对120院前人员提供诊断信息,救治干预指导,提升患者救治效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