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3/3/16 8:03:11
选择字号:
丁奎岭:筑牢两个基础,强化研究型大学创新“元实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组数据引发强烈关注: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一倍,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鼓舞人心的数字背后,展现了我国基础研究蓬勃发展的势头,也体现了筑牢创新“基石”的国家意志。

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上应体现怎样的使命担当?在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建设方面,大学如何发挥优势?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

更好担当基础研究主力军使命,研究型大学还需补短板

文汇报:从全球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原动力”“元实力”。作为研究型大学校长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您认为研究型大学在新时代基础研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丁奎岭: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沃土。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要求,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应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这为推动我国新阶段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全球激烈科技竞争的外在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和新使命。这些年,从全国政协委员到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在为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而呼吁。对标现实创新需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组织力度不够、保障投入尚需加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仍需加快提升等。

文汇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上的这些短板,如何才能尽快补上?

丁奎岭:我认为可以从“有”“稳”“兴”三个方面,有组织地展开研究,稳定地进行投入,走好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有”即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科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应在纯自由探索模式基础上,向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转变,要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主线。

“稳”是指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要稳定。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既稳投入也稳增长,让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能够真正坐得住、沉得下、扎得稳。

“兴”则是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育,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提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

让“自由生长”的科学家形成合力,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

文汇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

丁奎岭:基础研究既是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主要方式,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有效途径。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很难做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然而,面向最前沿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最大区别就在于探索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全面改良科技创新土壤,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体系,应成为大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中之重。

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交大启动了“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试点,在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发挥学科及人才优势,推进交叉融合,聚焦原始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新范式。该计划首期五年,我们将重点支持“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的自主布局。

此外,针对基础研究的特点,学校还主动作为,设立了“交大2030”自主创新计划,通过前瞻布局和自主培育,统筹整合校内自主经费,选拔并长期支持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提出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宽容失败,以推动原始创新突破。

文汇报:基础研究需要充分的自主权,如何让“自由生长”的科学家们形成合力,让基础研究得以系统推进,在解决重大关键的科学问题上有所作为?

丁奎岭:过去,大学里的科研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自由发散,教授们做科研多凭兴趣。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的确是基础研究所需要的,但从高校、学院的层面,既要鼓励自由探索,更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前瞻布局与系统谋划。

比如,上海交大在海洋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学校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为目标,启动了“大海洋”专项行动计划,建成“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全力推进上海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和“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构建了从科学到工程、产业全链条系统化科研体系。

基础研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闯无人区。近年来,上海交大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策源,与世界顶尖杂志《科学》面向全球共同发布125个科学问题,得到全球广泛关注。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上海交大在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的支持下,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聚焦物理学、分子科学等领域的世界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研究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等,努力推动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此外还有面向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高校应积极探索企业“悬榜出题”高校“揭榜答题”的产业创新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这个大平台,上海交大把科技创新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贯通起来,通过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让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更加充盈,更有含金量。

坚定创新自信,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

文汇报:与科研院所相比,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以发挥出怎样的优势?

丁奎岭: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结合起来,应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独特优势。当前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持续筑牢“两个基础”:一个是“基础研究”,一个是“基础人才”,以“人才基础”筑“基础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以问题导向、好奇心驱动,重在讨论、争论,其突破往往来自于长期研究某个问题时的灵光一现。由于高校多学科的独特优势,作为研究载体和平台,可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科学家,进行长时间合作交流,在更广阔的学科视野下,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无人区实现新突破。

文汇报:如何通过科研组织创新,更好发挥这种“三位一体”优势?

丁奎岭: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多元投入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型大学应该坚定创新自信,下功夫提升原始创新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解决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能力。

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目标,上海交大全力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建立了学术发展、前沿研究、先进技术、质量管理、区域创新等职能板块,形成了全链条全口径的大科研组织管理体系,系统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上海交大持续多年设立学科交叉基金,推动跨学科平台建设和交叉研究,聚焦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学校还联合创新型领军企业,吸引多元化社会投入,建设学科交叉融合和高度国际化的未来技术学院,聚焦能源环境、医疗健康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催生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