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单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参与者。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于激发科研主体活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普遍而基础的意义。”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建议,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然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科研项目管理对研究目标、任务和成果有明确要求,对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包容度’仍不足。”高松在调研中发现,使用经费均凭票报销的方式、审计机构对项目资金使用相关性存在刻板要求、多头重复检查、检查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加重了科研人员事务性的压力和责任风险。
高松说,科研经费管理体系长期忽视了一个主体,那就是承担科研项目的科研单位。现实的科研生产中,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为科研活动提供人员聘用、水电、房屋、大型公用仪器设备等保障性资源,是科研人员正常并可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然而目前各承担单位跟科研活动相关的运行成本得不到有效补偿,非常不利于持续激发科研承担单位的组织创新活力。此外,还普遍存在信息公开和科研诚信制度等配套制度缺失或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基于此,高松建议:
首先,要赋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研人员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等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一是结合科学研究特点,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减少对项目中期检查与考核,鼓励长期潜心研究。二是扩大科研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尤其对青年学者前期科研项目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实行“预算包干”制,鼓励青年学者找准研究方向。三是建立国内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审计验收检查标准,减少各级管理部门重复多头检查,让科研人员的精力更多回归到科学研究,同时降低国家整体行政成本。
其次,高松认为要完善运行成本补偿机制,激发科研承担单位积极性。他建议准确定义间接费用的内涵和细项并逐步增加间接经费的比例,明确规定间接费用中可用于补偿承担单位运行成本的比例;适当调整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开支范围,给承担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允许直接经费用来分担与项目运行相关的日常水电和实验室使用成本;扩大科研结余资金的使用范围,允许按照承担单位自有资金使用,分担人力、房屋、水电、研究生培养费用等运行成本。
高松还建议,应在鼓励自由探索和持续放权下,加强信息公开与诚信建设,例如健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科研诚信与项目申报管理、全国个人征信挂钩的机制,保障科研长期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