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证实人类景观对小羚羊产生了比高山大湖粳稻的种群基因交流隔离效应。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林业局、IUCN Sir Peter Scot Fund等项目的资助。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动物所的首席研究员蒋志刚教授。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包括杨继、曾岩、买尔旦•吐尔干、方红霞和李春旺等人。
以往的研究认为,高山峡谷、大江大湖阻隔了物种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最近的研究证明:即使在平坦的草原上,村落等居民点也能隔断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仅分布在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平坦草原上的善于奔跑的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之间已经产生遗传结构分化,而人类景观是造成这种中国特有物种遗传结构分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景观对普氏原羚种群基因交流的阻隔效应比青海湖、青海湖南山等地理景观的阻隔效应更大,因而加剧了这一物种的濒危。
审稿人指出,本研究的发现是一个对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发现。(来源:生物通 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