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传学》在线发布的两项研究介绍了一种遗传机制,该机制决定了一种浅水鸟的三个雄性种类在交配行为上的重要区别。该研究勾画出一种单一遗传因素是如何控制多种复杂特征的方式。
拉夫鸟(学名流苏鹬)有三个不同的雄性种类,其中,独立雄性(数量占整个雄性的80%~95%)具有多彩的观赏性羽毛,通过守护领地获得雌性的青睐;游荡雄性(占5%~20%)的羽毛只有白色,没有自己的领地,屈从于独立雄性,会趁独立雄性不注意时与雌性交配;菲德尔雄性(占不到1%)能伪装成雌性,从而逃过独立雄性的攻击。这三类雄性都受到同一种遗传因素控制。
为了解这几种雄性之间这种复杂的行为视觉上的差异是如何共用同一个简单的遗传原理的,由Leif Andersson和Terry Burke分别领导的两个小组对雄性流苏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他们分别发现,相对独立雄性来说,游荡雄性和菲德尔雄性体内的同一个染色体区域发生转化。该区域包含100多个基因,并且这种转化被认为像是从单个基因块里遗传出来的一种“超级基因”。Andersson, Xin Liu等人估计这种转化首次发生在380万年前,随着时间推移,突变不断累积,最终产生游荡雄性和菲德尔雄性之间的差异。Burke, David Lank, Mark Blaxter等人则鉴定出与一种荷尔蒙信号有关的基因,该荷尔蒙信号对这三种雄性之间行为差异的产生具有一定作用。两个小组都发现MC1R基因对游荡雄性的白色羽毛具有潜在影响。(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