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黄志力教授联合华山医院王坚团队,从基础睡眠环路的角度描述了小鼠SLD核团的解剖学定位,并从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BD)向帕金森病(PD)临床病理转归的角度,通过向小鼠脑桥被盖核(SLD)定向注射a—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体(PFFs),成功地构建了以SLD核团局部a—syn病理性沉积和功能性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为组织病理基础的突触核蛋白病理性RBD小鼠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1日发表在神经病学期刊BRAIN。
现实生活中,有人夜间睡眠常出现与人争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脚踢甚至打斗等异常行为,伤及自身或床上伴侣,但其本人对此却浑然不知,民间常将其误读为“鬼附身”或“鬼压床”。事实上,这是RBD的典型临床表现。有研究证实,RBD是PD运动前驱期的重要生物学表型,可早期预测PD的临床转归,从而成为PD早期病程修饰的契机。由于缺乏能模拟RBD特征的动物模型,限制了RBD病因、病理生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据研究人员介绍,不同于现有的“静态” RBD动物模型,该小鼠模型可“动态”转归,出现帕金森样行为及组织病理表型,由此而成功模拟RBD发生、发展及其向帕金森样表型转归进展的完整病理生理过程。该模型的成功构建,不仅有助于阐明RB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而且可为开发具有病程修饰作用的PD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模式动物基础。(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 张欣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a28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