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星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29 6:49:6
伽罗瓦哥白尼拉瓦锡等:他们这样死去

 

1993年6月23日,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在题为《椭圆曲线、模型式和伽罗瓦表示》的讲演中,证明了困扰数学界长达三个半世纪的费马大定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伽罗瓦是谁,5月最后一天就是这位过早凋谢的数学之花的去世纪念日。
 
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1811年诞生在巴黎郊外,12岁进入巴黎路易大帝皇家学院,开始对数学表现出兴趣和才华。1830年热血的伽罗瓦投身法国革命,声称“如果需要一具尸体来唤起人民,我愿献出我的”,并为此两次被捕。遗憾的是,这位优秀青年不是因他所热爱的革命和数学而死,却死于一场未必值得的情爱——为了一个他所爱恋的女人,伽罗瓦与人相约决斗,时间定于1832年5月30日。
 
在决斗前夜,伽罗瓦对次日的战局充满悲观,连夜写出数十页手稿,以记录他的研究心得。在零乱潦草的手稿中,到处夹杂着伽罗瓦随处插入的情感流露:“我没有时间了”,“我没有时间了”,显露出他预知厄运临头的凶险暗示。后人认为,仅是这些篇幅寥寥的“科研遗嘱”,就足以使伽罗瓦跻身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列。
 
5月30日清晨,伽罗瓦与对手相逢,相距25步用手枪对射。伽罗瓦应声倒下,肠子被射穿。当他弟弟赶到时,伽罗瓦安慰道:“不要哭,我需要我的全部勇气在20岁时死去。”第二天上午,伽罗瓦走完了他21岁的生命旅程。
 
伽罗瓦之死成为数学界一大憾事,后人提起时总会扼腕叹息,甚至评价他死得愚蠢。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家也是凡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我们无法苛求他始终以理性和勇气面对一切。为此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哥白尼之死,他与伽罗瓦死在同一个月的24日。
 
按照过去的说法,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推翻了宗教的“地心说”,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事实上不能简单地认为“地心说”不科学,当初托勒密在总结前人经验完善“地心说”时,也经过了大量详细的测量、运算和考证,“地心说”也是科学的结晶,只不过因其符合“神创论”为宗教势力大加赞赏罢了。而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最初动机并非发现“地心说”与实测不符,而是因为“地心说”经年的谬误已使它千疮百孔,不得不加入诸多条件以弥补漏洞;而哥白尼坚持认为:世界是简单的,一定能用简单而优美的数学形式来描述。经过近40年的观测和计算,哥白尼终于创立了“日心说”。哥白尼自然知道这记重磅炸弹会给自己带来多大危险,一直不敢公诸于世。直到自己行将就木之时,哥白尼才敢拿出手稿付梓。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印好,被送到久病不起的作者床前;一小时后,哥白尼终于无牵无挂地安然离世。
 
相比于意大利人乔尔丹诺·布鲁诺,哥白尼走得算是没有痛苦,顶多是在撒手人寰后任人评说罢了。而布鲁诺则在1600年2月17日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布鲁诺遭此酷刑,一来是因为他支持“日心说”并比哥白尼走得更远,二来是因为他与教廷在哲学观点上的分歧和尖锐对立——不仅仅是为了捍卫科学真理。
 
假如说伽罗瓦死得愚蠢,哥白尼死得胆怯,那么拉瓦锡死得甚至都有些卑微了。真是无巧不成书,拉瓦锡也死在同一个月的第8天。
 
法国化学家安东·罗朗·拉瓦锡是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把近代化学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推翻“燃素说”,创建氧化学说;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些成就使拉瓦锡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也曾为此自豪:“我的理论已经像革命风暴,扫向世界的知识阶层。”
 
然而拉瓦锡本人却不幸被另一种革命风暴击倒。1768年,年仅25岁的拉瓦锡在成为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同时,当上了一名包税官;他向包税局投资50万法郎,承包了食盐与烟草的征税大权,实际上就是“买官敛财”。结果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成为被革命对象,送上断头台。当拉瓦锡向人民法庭请求宽限几天执刑,以便整理自己的化学实验结果时,在当时过激的革命状态下得到如是回答:“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
 
据说在断头台上,拉瓦锡作了平生最后一项实验。当时有人争论断头机行刑时人在身首分离后还能存活多久,于是拉瓦锡答应在铡刀落下后尽量眨眼。1794年5月8日,行刑后的刽子手提起这颗伟大的头颅计数,说拉瓦锡至少眨了十一下眼。
 
挖掘和揭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澄清史实,还科学家以本来面目。我们没有必要去神化科学家,因为即便洗尽铅华之后这些科学家的形象依旧伟大。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