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缘
最近,我应多家媒体之约为华老写一篇文字,为了追寻他的足迹,我第三次去金坛,第二次去美国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活动大厅里,我好像走进古希腊雅典的那个大广场,满墙各种社团或是个人的启示、申明、广告……五花八门,真是觉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群人都在其中一样。在耶鲁那个酷似教堂的大餐厅里,内外布满了哥特式的装饰和雕塑像。引起我遐想的是餐桌旁面对面坐着的老人和学子,一望便知是高龄师长和学生。老者一手翻着笔记本,一手拿着三明治,面对学生,侃侃而谈。学生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在笔记本电脑上跳跃。如此的学习氛围使我嫉妒、羡慕,想起了我的恩师华老,酸楚充满了心中……
到了大雪纷飞的晚间,我又来到圣母大学的餐厅里用晚餐。与各种肤色的青年男女交融在欢笑之中,真像国内嘉年华的游乐场。宽松、包容、穿着短衣裤社团服装的青年们在大门口的雪中向来往人们募集慈善基金……不知他们“冷”还是我“热”?复杂的心绪难于言表。正当兴奋之余,手机接到北京挚友告之“季羡林教授当天辞世”的消息。我茫然了,当晚写下一些文字。文中开头写道:在芝加哥大学看到墙上挂着的从这所校园走出去的4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幅照片,想了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在杨振宁、李政道像前站了许久许久,当时心情和我在普林斯顿华老英文传记报前一样伤感。不知是在泪中?还是在雪中?脑中浮现出的是爱因斯坦、华罗庚、钱学森……一批又一批熟悉的大家的名字。
在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的校园中,对新一代学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读一堆书、学几门专门知识、学几种技能,最最重要的是在那里找到种子发芽的土壤、气候和遇到影响他们一生的“导师”,这才是真正可称得起“大学”的学府,拥有“可读的导师”的场所!
我读过很多大家们的传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闻到过不少我崇敬一生的、我认为是“导师”们的气息。我不看不听他们说了什么“至理名言”、“豪言壮语”,不看他们“多高位”、“多富有”、“多才艺”。有人告诉我:“不会做人就做不成大事。”我问他:“培根、贝多芬……事做的如何?”自认为是大家的对方不吭声了。其实,做人做事是两个范畴里的界定!我认定的“导师”是看他一生的人生轨迹,看他的骨气,看他的风范,看他的智慧,看能否感动我的灵魂。“导师”是超乎各种概念,超乎所有习惯性的攀缘之上的普通人,不是神。不论是西南联大,还是延安抗大,导师、大家的一生成为他们生长历史阶段中的一部“文明史”。让我感慨的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开国元勋们走了,中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学者们走了,知名不知名的千百万的烈士们、大家们对今天的青年们来说越来越变成一个个“符号”、“名词”和“概念”。
1950年,华老从美国返回中国途经香港,他发表了长达万言、感人肺腑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发自心底地呼唤:“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至今读他老人家这封信,仍让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或许,扯的太远了些,“思缘”就是思了。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吧。
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导师”二字,因为华老这位导师对我人生、对我灵魂的影响深远而无法撼动。华老毕生的成就华氏定理、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变式、怀依—华不等式等一批顶级学术成果,对于我们来说都难以碰及。我问他:“您老为何不撞诺贝尔奖?”他笑答:“人家不要数学家。”我问为什么?“因为数学家与化学家的情人有关。诺贝尔也是人嘛,哈哈!”华老的大度、幽默,真使人望而仰之,后来读书读多了,才发现他老人家所说的笑话都有出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洒脱的人格魅力在他的一生中时时展露,让追随者难以忘怀。
今天白天扫墓归来,心绪忧烦仍不能寐。想到从八宝山后山下来脑子里想到的几句话:
中国大地多墓园,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孤仙眠塚上,夜归不知涕阑珊。
就以这几句话结束我的思绪吧,就以这几句话祭奠我的恩师和他的思想吧。人生讲究机缘,我的一生将深深被华老之缘缚住,我想这是值得庆幸的。人的一生,有如此之缘来洗涤思想,坚定灵魂,幸甚幸甚!
难忘恩师!
(作者系华罗庚的学生、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罗庚说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