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丽 胡魁元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6 15:45:12
选择字号:
李龙土院士:半世纪清华情怀 路漫漫上下求索


 
李龙土,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他在铁电、压电、介电和半导体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培养研究生近60名。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授权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
 
上下求索厚积薄发跨越学科开拓创新
 
李龙土,1935年出生在著名侨乡福建南安。他在爱国华侨李光前创立的梅山国专小学和国光中学读完小学和初中,后进入历史悠久、被誉为闽南教苑常青树的泉州市省立晋江一中(现泉州五中)读高中。人杰地灵的故乡山水,严谨厚重的名校氛围,以及艰苦年代的生活历练,赋予了一代学子的睿智、淡定与坚韧。
 
1953年,乘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东风,李龙土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从此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龙土见证了清华巨大的变化与发展。他在清华学堂南侧的土木工程馆工作了40多年。虽然那里房间面积相对狭小,但是却承载了他和同事们从建筑材料到新型陶瓷的诸多丰硕成果,尤其是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孕育了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学科,建成出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李龙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靠着不懈的奋斗、执著的追求以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为祖国的材料科学与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上世纪50年代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清华的重要办学特色。时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干粮”与“猎枪”的教育观念,干粮只管一时,而猎枪却管一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严格的教学要求,为李龙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了他出色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清华当时的又一重要办学特色。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许多重点工程的建筑工地都留下了清华土木系莘莘学子的足迹。这些生产实习和工程训练经历,使年轻的李龙土感受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增强了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学五年的生活转瞬即逝。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清华参观毕业设计展览,对其中的一些成果很感兴趣,并说:“我要向你们订货。”就这样,李龙土等多位应届毕业生留校,开展粘土水泥的研究工作。他们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研制出了300#粘土水泥并推广应用,得到了当时水泥混凝土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评价。这项研究是他毕业后的第一次科研实践,也为他日后致力于把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上世纪70年代初,针对新型陶瓷材料的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要,李龙土所在的建材教研组大部分教师转到化工系从事新型陶瓷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基于开门办学的实践和出国考察得到的启示,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陶瓷器件——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并以此作为他指导研究生的论文课题。首次研制出了低驱动电压、高升压比的多层压电变压器,并推广应用。此后,他又与桂治轮、张孝文等同事一起,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过渡液相烧结这一压电陶瓷低温烧结新技术及机理,并研制出了一系列低烧与高性能兼优的铁电压电陶瓷,开拓了制备高性能低温烧结铁电压电陶瓷的新途径,在国际上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李龙土将目光转向了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影响更为广泛的一类新型片式电子元件——多层陶瓷电容器。他及其团队又进一步发展出了低温烧结弛豫铁电陶瓷及其高性能低温烧结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解决了当时困扰电子元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片式化多层陶瓷电容器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清华材料系成立,清华大学新型陶瓷材料教学与科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成为李龙土及其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研究的新契机。
 
50多年间,从土木转到化工,再转到材料,李龙土根据国家目标和学科发展,不断拓展着新的教学和研究领域,真可谓“三易其行”。跨越学科壁垒,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他带领下的团队多年来逐渐形成的鲜明特色。
 
发挥科研源头作用浇灌高新技术之花
 
作为一位造诣很深的学者,李龙土经常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材料研究要不要结合生产实际,对此他用行动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二是产学研如何紧密结合。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但解决了一些国际上没有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有许多创新点,而且使科研成果在生产应用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走出了一条基础性研究——新材料研制——器件应用——成果转化相衔接的良性循环之路。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李龙土就负责承担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多层压电变压器(MPT),同期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压电陶瓷低温烧结机理研究。在这些项目的支持下,李龙土及其合作者成功研制出了低烧独石压电变压器,并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奖。近几年来,在李龙土的技术指导下,该成果在西安康鸿实现产业化,建成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层压电陶瓷器件生产基地。
 
国家“863”计划启动之际,李龙土作为先进功能陶瓷专题负责人,提出了把“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作为重点课题的建议,组织了产学研联合课题组,把高技术研究直接与企业需求相联系,探索出了高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新途径。由于前期项目的成功实施,“八五”期间,“低温烧结多层陶瓷电容器”被优选为国家“863”计划八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之一。在此期间,李龙土课题组开创性地研制成功高性能低烧弛豫铁电陶瓷,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广东风华高科实现了产业化,为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为国家“863”计划的实施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863”计划十周年大会上,李龙土作为重大项目负责人介绍了典型经验和成就,并被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
 
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及低烧技术的研究与发明是他所率领的课题组开创性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成功例证之一。李龙土及其团队通过深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研制成功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能的压电铁电陶瓷材料,首次提出了对产业化有指导意义的新技术路线,开拓了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实现低烧的崭新途径。这项重大成果获得了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随后,“高性能片式电子元件与材料”作为“八五”重大项目的延伸与发展,又列为国家“863”计划“九五”重大项目,李龙土领导的团队承担的“高性能低烧铁氧体材料及其片式电感器”和“高性能片式电容”是该重大项目中的两个核心重点课题。面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挑战,课题组研制成一系列新型高性能低烧铁氧体材料,形成我国在片感材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外国公司在低烧铁氧体高端材料方面的垄断。促成了山东同方鲁颖片式电感器生产基地的建立,被业界评价为“标志我国新兴的片感产业步入自主发展的阶段”。“高性能低烧铁氧体材料”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性能片式电容”课题则向高端材料及产品推进,所研制的钛酸钡基高介高温稳定型X7R 502材料在风华高科及成都715厂推广应用,其性能居同期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军用高可靠片式电容器提供了关键性材料与技术。
 
跨入新世纪,高性能低成本的“大容量薄层贱金属内电极MLCC”、“新型低烧铁氧体及其相关片式元件”等课题承前启后,相继立项为“863”计划“十五”重点项目,产学研结合更加广泛,研制出了材料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的BME-MLCC用纳米/亚微米晶钛酸钡陶瓷材料,突破了新一代高性能BME-MLCC薄型化、微型化关键技术。
 
“十五”期间,在李龙土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组织实施了以南策文为首席科学家的“信息功能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在信息功能陶瓷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热情扶植学术新人言传身教引领团队
 
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李龙土更以战略眼光关注我国陶瓷科学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新一代学术队伍的建设。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先进陶瓷材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不仅成果卓著,也培养出了大量高水平人才。目前,该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信息功能陶瓷研究团队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在他的积极支持和热心扶植下,一批学术新人脱颖而出,实验室先后涌现出了南策文、周济、潘伟、李敬锋、王晓慧等年轻学术带头人。
 
李龙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他不仅从多方面关心、帮助和指导年轻教师的成长,更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新的一代学人。“行胜于言”是他所带出的研究团队的一个鲜明特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在清华学习工作50余年的李龙土的生活写照。50年的学术生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而李龙土依然壮心不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忘我地耕耘着。
 
《科学时报》 (2011-05-06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