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俊
年逾80的石元春说他最近迷上了天才钢琴家李云迪。
“你看他,多么的气度非凡啊。”石元春毫不掩藏对偶像的溢美之词。有段时间,他把李云迪弹奏的彩云追月下载保存到电脑上,每晚睡觉前都忍不住反复听上好几遍。他四处搜寻李云迪的资料和媒体采访,想要一窥偶像的精神世界。
李云迪说,钢琴已经与他的灵魂连为一体,石元春对此深感共鸣:“跟李云迪的钢琴一样,科学就是我的生命和全部。”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和钢琴家,他们也有共通的精神气质吗?
石元春:他们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有共通的人生意境。在科学精神之内,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它们已经化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了。就像武艺高强的人,最高的境界就是“人剑合一”。这也应当是科学家的最高意境,莫出其右。
《中国科学报》:不论是在曲周治理盐碱地,还是推动生物质科技,您对自己认准的事情总是全情投入。作为一名科学家,或是大学校长,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石元春: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不论他是钢琴家、戏剧家还是科学工作者,其实都是在不断求真中进步的人。在曲周治理盐碱地,理解水盐运动,应该说只是很小的事情,但它背后有普适的科学价值追求,那就是求真。
当然,进入任何一个行当,刚开始可能只是为了糊口。一旦深入进去,就会痴迷,就会有求真的欲望和冲动。
从事科学事业,自然会受到知识的影响、熏陶和约束,知道事物发展要遵循规律。随之而来,就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去回报社会,这是不可逃避的责任。我后来关心生物质的发展,有人说我功成名就,什么都不缺了,为什么还要去操心。我说不,知识分子能够先知先觉,因此要作用于社会发展,这就是求真和责任。有这种冲动,也自然就会为此献身。
《中国科学报》:这种意境是否意味着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石元春:事实上,我对今天所呼吁和提倡的创新有不同看法。科学和技术本身就是创新,它是最终的结果和表现,并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这就好比是,你跟一个母亲说,你应当爱护孩子。可是,母爱是天生的,这种强调有些本末倒置。也就是说,没有创新就不是科学,因此没有必要把科学和创新分割开来。
还是那句话,科学的本质核心是塑造求真的冲动和责任感。科学工作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应当追求“人剑合一”的境界。
另外,我们不能用一些泛化的概念和标签,去扼杀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中渗入大量经济和政治的因素,就会污染科学的纯洁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果科学群体不再爱护、尊重知识,而是追逐物质利益,同样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2-11-17 第7版 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