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20 19:31:36
选择字号:
吴天一:青藏高原是我一生的事业

 

“最近呀,要做的事情很多,川藏铁路、青海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珠峰绒布寺附近的医疗急救站......这些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健康保障。”从“七一勋章”授勋舞台上走下来,吴天一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细数着回到青海后要开展的高原医药卫生工作,激动、充满热情。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西装革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在女儿的搀扶下,努力地迈着标准的军人齐步走的步伐走向舞台中央,接受来自党和祖国的最高嘉奖。

吴天一今年86岁,身躯瘦弱的他带着心脏起搏器,全身有14处骨头断裂,腿上嵌着十几厘米长的钢板。至今,他已投身高原医学事业50余年,用“生命守护生命”,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有健康身体才能服务高原工程建设”

高原上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的高原像我国这样有这么多的高原居民、有这么多重大的工程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吴天一几乎走遍了南美洲、中亚西亚、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的高原。他深知,生命健康,是高原生存的基础。

吴天一一改之前的和颜悦色,十分严肃地说,“只有国民有强健的身体素质,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除了生命健康,不生病,还要有非常好的生命质量,才能有好的生活质量,有好的劳动力为工程建设做贡献。”

吴天一从1958年决定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青海,扎根在青藏高原上至今,他一直践行着这一信念。

几十年如一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吴天一在我国首次提出并揭示了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提出了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国际标准“青海标准”。让高原病从此“有医可循”。

最让吴天一骄傲的是,多年的研究成果用在了海拔极高、施工条件最艰巨的川藏铁路工程中,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5年,实现14多万人“零死亡”,被国际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如今,一条难度更大、地质条件更复杂的进藏“天路”川藏铁路正在建设,从成都到林芝,累计爬升高度里程1.4万米;青海柴达木盆地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哪里有建设,哪里就需要医疗保障,86岁的吴天一依然不愿停下脚步。

他骄傲地说,前些年,他带领团队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000米左右的地方已建成一个医疗急救站,“之前外国人在尼泊尔建了两个站,我们这里还没有,以后每年有12万人大概登山者、科考者、旅游者、商人等,投入使用后,我们将来可为他们提供服务。”

“我的青藏高原情结”

“青藏高原是我事业的根,是我科学研究的根。”吴天一深情地说。

吴天一是在上世纪50年代踏上青藏高原的。原想走上抗美援朝战场上“保家卫国”,参军后却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读了六年军医,在他的坚持下,他随后被派到朝鲜平壤救治志愿军和朝鲜百姓。

1958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撤军,他所在的志愿军部队全部来到了青藏高原,当时,恰遇国家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移民或组织青年支援青海,不少人被派到海拔4000米青南地区开垦。然而,病痛、死亡却缠上了这些年轻人。

眼前的景象让吴天一至今难忘。

“我们在火车站就开始抢救一些缺氧的小孩、老人。”吴天一告诉《中国科学报》,后来,他有机会跟着河南支援青年前往3500-4000米的果洛、山东青年到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山东青年最后几乎全部撤回青岛,这两次平原的人到青藏高原参加经济建设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就是高原病、不适应,没办法在这儿生存,更谈不上劳动。”

当年的吴天一仅有22岁,他第一次了解了肺水肿、脑水肿这些能“要命”的高原病。

“不解决人的缺氧问题,高原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肯定有很多问题,甚至是一句空话。我觉得这就是我将来肯定要走的路,”吴天一坚定地说。

最初,调研高原人民的发病状况、探索发病原因填满了吴天一的每一天,流行病医学研究并不容易,更别说是在牧民散居、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吴天一行走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一个帐篷接着一个帐篷,挨家挨户地调研,无论是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夜晚,还是坑洼崎岖、天气无常的途中,他也从未停下脚步。

数年里,他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西部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上万人,积累了几十万份不同海拔、民族、职业人群的调研数据,完成了高原人类适应生理最丰富的资料。他还组织团队历时45天,在海拔5000米及5620米的特高海拔建立高山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特高海拔人类生理资料。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吴天一用生命践行着年轻时的诺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一个决定走一生,我不后悔”

吴天一如此总结自己,“一个决定走了一生,我没有后悔,也做了一些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工作。”

尽管面对大洋彼岸家人的呼唤,尽管面对美国高校“有诱惑力”的待遇,吴天一也坚定自己的决定。

1981年,吴天一发表的一篇文章,让他与在1948年战火纷飞时失散的家人取得了联系。33年,吴天一从少年迈入中年,他到美国看望了年迈的父母和久违的家人,随后毅然割断了家庭和美国的邀请,回到青藏高原奋战。

青藏高原的严重缺氧、车祸事故、低氧损伤,给吴天一带来了病痛,听力视力皆有受损,几次甚至危及生命。

“他从来不听劝,总是把日常安排好后,‘通知’我们他要到哪里去。”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身体多处骨折,女儿吴密璐总是劝父亲停下来,即使“翻脸”,可总也劝不住。

“提高高原人民健康的工作,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做,我将把我的一生继续奉献给高原事业。”吴天一说。说时,他的眼中浸满泪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