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
新年伊始,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一次激起科技工作者的共鸣。
自今日起,本报开设“所长书记谈‘两弹一星’精神”专栏,邀请中国科学院部分科研机构负责人畅谈参观感想,展现科技工作者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坚守报国初心、追求科学梦想、勇攀科学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的崭新风貌。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内部。 倪思洁 / 摄
■曹俊
1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期间,我又一次参观了焕然一新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在镌刻着“两弹一星”事业老一辈科学家名录的荣誉墙前,我看到了许多亲切的名字——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谢家麟……他们都是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或高能所前身工作过的前辈。
当年,在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为落实“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投入40多家单位,全院2/3科研人员参与。他们放弃个人兴趣,集中精气神,全身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仅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地位,也为推动国家核物理事业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能所,很多年轻一代都与“两弹一星”元勋有着学术谱系上的传承,我的恩师吴慧芳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先生的研究生,与吴慧芳老师亦师亦友的张宗烨院士也长期在于敏先生指导下工作。通过学术传承,“两弹一星”的精神谱系也在高能所传承下来,孕育出团结合作、组织有力、敢啃硬骨头、善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独特科研文化,多年来一直未变。
当前,高能所承担的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工程多达9个。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现实挑战,我们深感“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代意义重大且深远。
在大科学工程建设运行工作中,集体成绩比个人成绩更重要,时常需要放弃个人科研兴趣去服务集体。为了让科研人员能够凝心聚力,全身心投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我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激励大家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在高能所工作时间稍长一点的人,都会记得园区里何泽慧先生穿着蓝布工作服的身影,也都听过她从食堂买两个馒头带着出差的故事。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最后3个星期,首席科学家王贻芳院士每天都在现场参与安装工作;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设的关键时刻,首席科学家曹臻院士在水池里拧了10天螺丝;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期间,总指挥潘卫民研究员不分周末和节假日,一直吃住在位于北京怀柔的建设现场。以身作则带头干,最能增强团队战斗力。
另外,我们也优化了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国家重大任务。例如,高能所采用倡导协力攻关的考核制度,将所有科研人员的工资绩效与个人申请到的项目经费脱钩,根据不同岗位性质,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占据考核比重的50%至80%,其他考核内容还包括职业素质、管理和服务贡献等。
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关键在于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我们也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时,我们致力于以任务带动学科发展,鼓励科研人员申请与主责主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目的是把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术再提炼,向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一步。这些项目是根据国家重大任务需求凝练出来的。自主创新的需求现实而迫切,创新意愿和内生动力更足,因此,往往能产出不错的成果,这让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还能推动相关学科领跑世界科技前沿。
当前,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日益迫切的需求,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和高效率成果转化提出了迫切要求。“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经验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现实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团结协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才有可能实现“引领全球发展,产出一批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未来,我们将继续集中精气神,全身心投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力争产出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倪思洁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5-01-20 第1版 要闻)